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问政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沟通方式,是党和政府新形势下执政方式的创新。通过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完善网络信息公开机制、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等方面来推进网络问政的实施,对于当前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提高虚拟社会治理能力,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府危机管理在当前的政府政务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网络问政发展如火如荼的当前社会,通过网络问政可以进一步提升政府政务透明度,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执政监督. 因此在网络问政大环境下,高效推进政府危机管理的转变,真正实现民主执政与民主监督,进一步促进政府的行政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近年来,规模庞大的网络社会在我国迅速形成和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变革的今天。网络民意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伴随着持续数年的电子政务的推进,网络逐渐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这的重要信息纽带,网络参政已成为我国公民民主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对于政府而言,面对网络参政,政府角色定位与转变毋庸讳言,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网络参政前所未有的重视,比如国家主席、总理以及地方政府领导人通过网络与网民互动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点.但是,面对这一新事物,特别是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角色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因而,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政府角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理念、制度、工作队伍和舆情分析等几个方面阐述当前政府角色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民主化逐渐推进的今天,社会已形成了政府与公民共同管理国家的新局面.如何有效地引导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实现政府公共决策的合理化、科学化,是政府体制改革题中的应有之义.其中寻找公民参与管理的良性互动的途径是其中的难点,而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出现正好符合了这一需求.文章通过综合国内关于网络发言人的各家观点评论,分析了我国网络发言人制度的现状和趋势,探讨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微博在构建新型公共领域、培育公共意识、制定公共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当前应从鼓励公众参与、强化公众媒介素养、提高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等途径入手,利用微博问政创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现象,即网络参政的兴起。目前网络参政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公民通过网络直接向政府机关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的相继上网,公民与政府之间实现了无中间环节的沟通,使公民能够与政府官员进行直接对话,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特别是一些城市开通网上“市长信箱”后,公民通过网上反映各类问题的数量迅速增加。这种公民参政方式为领导全面掌握情况、作出科学决策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公民通过网络参与重大事项讨论。通过网络,公民几乎可…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基层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普遍实现了电子政务。随着公众网络问政,网络议政的意识逐渐提高,对基层电子政务的开发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浪潮影响下,如何利用基层电子政务平台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办事效率,已成为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衍生了一系列网络舆情事件.对于在这种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不当,会大大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这过程仅靠政府的监督已经无法控制当前的趋势.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监督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变化.虽然我国社会监督有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落后、参与性不高,社会监督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与配合,社会监督机制不完整以及奖惩措施不明确等问题.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要以网络媒体为媒介,通过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加主体间协调与配合、完善监督流程等措施,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合力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监督常态下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新 《理论观察》2011,(4):18-19
随着网络新媒体普及,网络日益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手段。网络问政时代扑面而来,公众对网络监督寄予了厚望,网络监督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在网络政治的生态环境下,领导干部必须直面网络监督,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博客(微博)、论坛、搜索引擎、社交网站、移动智能终端等社会化媒体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越来越多地发挥了畅通民意、表达诉求和参政议政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凸显,网络舆情不断发生,网络参政、网络问政逐渐兴起,政府形象塑造面临新挑战、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大代表作为选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其能否反应真实的民意,是一系列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随着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社会矛盾不断增多,民众网络使用普及度日益提高,"网络问政"渐成大势,故应顺势推进人大"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进程:修改代表法,增加人大代表"网络问政"之义务;构建人大代表"网络问政"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人大代表活动制度与"网络问政"制度的衔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参与热情,确保沟通渠道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2.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客观要求,它可以促进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感,并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凡的意义。在网络时代,网络问政成为一种新颖、特别的政治参与手段,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景象。推动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将为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带来积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公众参与的主要平台的时代大背景下,政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问政来提高行政效能和提升执政能力,扩大民众的参与度,建设效能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微博因其信息传播即时性、裂变性、草根化,以及舆论传播受"意见领袖"的影响等特点,使之与传统网络媒介相比,有了自己独特所在,使政务微博成为各级政府网络问政的有力新渠道,它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公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善治作为一种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的新型治理模式,是我国政府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推进政府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现阐释了善治理论的基本框架,以我国政府推行的简政放权改革为切入点,分析在这一改革进程中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并对其促成我国善治社会的作用予以分析,试图探寻在我国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对我国发展社会善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网络问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意识;提升地方政府网络问政能力;强化网络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和"网络问政"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档案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延续的真实历史记录,其涵盖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和公民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料.当今知识经济新时代,档案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档案管理通过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提高档案服务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了2011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陕西省政府网站和北京、广东、上海进入前10名.西安进入副省级城市政府网站绩效排名前10名.该评估中心显示,我省部分政府已建立起网络问政的专门平台,并在网下尝试职责对接. 2011年以来,我省网络问政亮点纷呈,网络问政日趋制度化,微博等新技术的运用使网络问政更加多样化.网络将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占美柏  朱江鹏 《特区经济》2013,(12):224-225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综合共享平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其影响力已无处不在。作为政府与普通公民交流的一种新形式,微博的出现使得政府与公民的互动相较以往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也为公民社会的构建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作为网络时代崭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尽管微博问政在拓宽公民政治参与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此过程中它开通了网络民意表达的新渠道,为公民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藉此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构建公民社会打开了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公众的判断与倾向,在公众和政府机构中的影响也越大,推进了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入手,分析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作用,从政府角度分析对策,提出完善政府信息化管理、提升网民的政治素养、加强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新媒体立法和健全媒介监督体系等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化对我国民主制度中的政府管理透明度、公民参政程度、公民的知情权、依法行政和公共管理公开性等方面具有深层的影响和作用。分析我国民主进程中出现的不利情况,说明政府信息化在我国民主制度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寻找消除政府信息化对我国民主制度障碍性因素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