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考试作弊严重冲击着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本文揭示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提出了深化大学生个人道德和诚信教育,提高对考试的认识;学校应完善课程管理、加强考试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解决策略,力求达到解决考试作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考试作弊严重冲击着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本文揭示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提出了深化大学生个人道德和诚信教育,提高对考试的认识;学校应完善课程管理、加强考试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解决策略,力求达到解决考试作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张徐 《新西部(上)》2007,(10X):174-175
该文分析了考试作弊现象的现状,论述了引起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并从加强思想教育、改革“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改进考试方式、严格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方面提出防治考试作弊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考试作弊不仅影响学风、校风,影响高校人才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损害大学生的社会形象。现通过分析大学生作弊心理特征,为遏制考试作弊提出了基本构想,即必须加强诚信教育、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完善考试监管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当今大学校园里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入手,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1、加强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现、考试观;2、完善考试制度,树立乒确的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3、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4、强化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  相似文献   

6.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考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措施.文章针对高职院校考风不正的现状,从会计学角度对高职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分析考生作弊的成本及作弊带来的收益,提出通过控制考试作弊的成本来控制作弊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教育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也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教育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也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边是轰轰烈烈签订考试承诺书、推出不无做秀成分的无人监考考场(实际上媒体记者成了最严的监考者),一边是考试作弊丑闻的大曝光:这边教育部才公布防范考试作弊的各种规定,那边是师生结成联盟,共同作弊,比如湖南衡阳的中考.比如河南镇平的高考。  相似文献   

10.
高考、中考、会考、期末考试,还有许多地方名目多样的抽考、竞赛等等蜂拥而至,构成了考试“高潮”。 考前各类媒体上反复提醒要防止作弊,有关部门也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让考生签字承诺“诚信考试”,甚至还出台了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一切恰恰说明,考试作弊现象的严重程度不只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已经发展到了十分猖獗而令人担忧的地步了。 考试作弊何以至此?学校以及教师应当负第一责任。  相似文献   

11.
考试作弊不仅是违纪行为,也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缺失的重要表现。考试道德的建设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提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应对措施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6月,是考试的季节,高考、中考、英语四、六级考试…… 对学生而言,这个季节像秋天对农人一样,是收获的季节,但是,各地频频爆出的作弊丑闻,像游动着的黑色幽灵,使收获的喜悦夹杂着一丝苦涩。 有考试就有作弊,就有想投机取巧的人,本不足为奇,令人忧虑的是,考试作弊已从过去那种夹带、小抄、冒名顶替式的单打独斗,发展到“集团化”作战,比如河南濮阳、镇平的高考作弊事件,不仅学生参与(有中学生,还有学法律的大学生),更有老师参与,且呈现跨地域的特点;英语四级考试尚未开始——考前7小时,考试的作文题目就赫然挂在了国内一网站的页面上;湖南衡阳,中考前一天,只要等到晚上十点半,当地考生(主要是城里的学生)便可以拿到第二天考试科目的答案——书写试卷的复印件。所有的作弊事件中,都应用了高科技手段,电脑、网络、数码相机加手机,无所不用其极。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考试,从来都是一项公平选拔人才的制度。若作弊之风不绝,且愈演愈烈的话,就成为一颗社会毒瘤,遗患无穷。 这决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3.
朱珠 《魅力中国》2013,(19):18-18
当前高校考试作弊丑闻日益增多。针对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现象,应依何种方式进行的监管?本文从作弊密切的对象:即学校,学生群体出发,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博弈关系,找出其发生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及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近年来,考试作弊风气越行越盛,不断呈现出数量扩大化、形式多样化、手段科技化的特点。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教育载体,其学生作弊又具有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不同的特点,分析其作弊成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对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树立良好的学风、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于志娜 《发展》2009,(6):139-140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频频发生,给学生本人及学校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作弊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6.
《江苏科技信息》2019,(32):60-6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考试得到了全面推广与发展,但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由于网络考试考场不集中、考场环境复杂多变、监考人员鉴别能力有限等因素,导致考生身份信息识别环节出现很多漏洞,有些考生抱有侥幸心理,想通过替考等违规方式参加考试,这严重地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文章提出,构建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防作弊系统,并将其应用于网络考试,以有效防止替考等作弊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众多刑法罪名中,有一类犯罪原本是从属于正犯的帮助行为,但立法者将其独立成罪并且设定刑罚。该类犯罪行为有特定的帮助对象,实施特定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帮助结果为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修正案(九)》)中新增加了许多以帮助行为单独定罪的罪名,其中也包括由考试作弊入刑引出的一系列帮助考试作弊犯罪行为,如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代替考试罪等,其必要性值得肯定,但对于帮助考试作弊行为的定罪与量刑标准,仍需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内容制约学生主动性发展、考试管理缺乏科学性、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等问题.我国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做到:考试形式、成绩构成、题型多样化,命题、评分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考试作弊在高校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关于此风的监管和惩罚措施也有多种。文章在以博弈论方法认识考试作弊行为的同时,试图对不同的考试监管和惩罚制度的有效性加以说明,分析指出了“诚信”考试方式和“严惩不待”的惩罚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修“诚信课”的“软”监管方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灰色的考试     
笔是一个有着近二十年教龄的农村小学教师,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农村小学频频组织的考试,很多是灰色的,难以体现考试的公正与结果的真实。尤其是小考,其作弊现象之严重,作弊手段之纷繁复杂,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依其作弊对成绩的影响力大小可分为大运作和小动作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