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根据中国的实际数据 ,在估计混合型模型的基础上 ,以福利为基准 ,通过随机模拟 ,得到最优前瞻性区间和最优前瞻性货币政策规则。与其他规则相比 ,该前瞻性规则具有其优越性。另外 ,本文分析了前瞻性规则与经济预测的关系 ,并对进一步改进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凯恩斯动态随机均衡模型,以中国经济为样本,在更加现实的经济条件下探究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最优财政货币政策规则;同时深入考察了财政支出的生产效应和效用效应,澄清其在刻画财政政策作用机理方面的作用及其对最优财政货币政策规则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旨在实现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即积极货币政策)为最优,反周期货币政策将导致较大的福利损失;旨在实现债务稳定的财政政策(即消极财政政策)为最优,反周期财政政策虽非最优但造成的福利成本很小;财政支出的效用效应特别是生产效应的引入有助于解释"财政支出拉动效应之谜",更好地刻画财政政策作用机理,但带来额外的通货膨胀偏差以及最优通货膨胀率、最优利率和最优所得税率的较大波动,导致最优财政政策对债务波动的反应力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3.
不断上涨的物价指数,使得央行在2007年岁末,再次挥起加息大棒。这是年内第六次加息,也是政府在对外宣布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之一的首次加息。  相似文献   

4.
 基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框架,本文从非线性总供给曲线和中央银行非对称偏好的角度来阐述货币政策规则中非对称性的理论形成,并利用GMM方法估计和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的非对称性。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总供给曲线可以作为解释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反应的一种来源,更重要的是,中央银行对通胀缺口存在负向偏好,且这种负向的通胀偏好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偏差,但对产出缺口的非对称偏好并不显著。此外,不同通胀目标的稳健性研究表明,中央银行都存在负向的通胀偏好,而且该负向偏好随着通胀目标的降低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中美“宽松”货币政策、通胀预期与货币规则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0月以来,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衰退。本文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长率是相似的;2008年底到2009年8月,中国的M1和M2增长率分别为20.6%和21.4%,而美国的M1和M2增长率仅为3.36%和2.14%,中国的通胀预期是市场对"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反应。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货币当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比美国的政策干预更为积极。而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孕育着价格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应当从被动协调美国的相机抉择转向遵循货币数量规则,抑制通胀预期,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著名建议及货币政策规则思想的现代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讨论了在不确定性的短期宏观经济模型(即所谓的Poole模型)中规则的作用及中期模型如AS-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规则。我们特别关注所谓的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工具规则以泰勒规则为代表,而通货膨胀目标规则是最流行的目标规则。最后,我们介绍了最优货币政策的理论观点,并将所谓的芝加哥规则放入一个简单的实际货币余额增长模型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刘翠 《产权导刊》2016,(11):42-45
本文通过对利率规则在我国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尽管利率规则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规则具备理论可行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实现、浮动汇率制度尚未完全实现、利率作为内生变量与政策变量的效果无法区分、货币供应量变动对利率影响不确定等现实操作难题,影响利率规则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利率规则尚不具备单独再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的行业非对称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首先从基于要素密集度和市场结构不同的两部门模型出发,说明由于自身的异质性,每个行业对同一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各异,接着利用 E-G 两步法、ADL 模型和基于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995年以来中国六个行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房地产产业对利率政策冲击反应明显,第三产业、餐饮业和批发贸易零售业反应较小,随后分析了造成行业反应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我国1994~2006年季度数据,分别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Taylor规则和McCal-lum规则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遵从McCallum规则,Tay-lor规则不适合我国国情。这意味着,如果经济结构不发生大的变化,就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回归得到的McCallum规则的各种参数和通胀缺口、实际汇率、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等变量的预期变化,测算出合理的基础货币增长率,这将为调控基础货币供给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0.
随着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联系的不断深化,中央银行理应在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构建我国金融稳定指数,并将其加入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中央银行在调整名义利率时的确对金融稳定状况有所关注,相比于传统泰勒规则,纳入金融稳定指数的泰勒规则中通胀系数与产出缺口系数均有显著改善,其能够更好地拟合中央银行的实际政策操作。随后,为了进一步考察货币当局对名义利率调整的动态变化特征,文章通过TVP-SV-VAR模型对拓展的时变参数泰勒规则进行了再估计。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周期和金融形势的更迭,中央银行也会不断动态调整其政策目标。其中,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调控不存在明显的惰性区域,控制通胀始终是中央银行工作的重心。其次,中央银行存在规避经济收缩的偏好,在经济下行时期其对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向产出缺口倾斜。最后,为了抑制金融机构的过度风险承担,货币当局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显著增强了对于金融稳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199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为研究背景,对货币政策的经验研究前提--货币政策立场指示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对实际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方面,M1的增长率GM1最强,M2的增长率GM2次之,利率指标则较弱,所以GM1是我国货币政策立场的良好指示器.相应的政策含义是现阶段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建议货币当局尽快完善现有的货币统计框架以增强M2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同时货币政策操作应更加密切地关注M1指标.  相似文献   

12.
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汇率政策改革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一改革将对我国宏微观经济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出发,运用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汇率政策改革对我国货币政策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机制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各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协调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提出了G20机制下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策略,即完善G20框架下的互评机制、提高其决策的有效性、建立G20机制下的多层次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框架和以G20为中心的全球金融治理架构。最后提出中国如何利用G20机制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不对称成本信息、反倾销威胁与最优出口贸易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东坡 《南方经济》2010,28(4):37-51
本文运用两时期信号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对称成本信息对出口贸易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优出口贸易政策是出口补贴还是出口税,取决于模型中的成本、政治压力和事先信念参数。在大部分情况下,最优出口补贴水平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反倾销和出口补贴是相互联系的,反倾销威胁会导致出口补贴的出现。为了传递真实成本信息,争取有利的出口贸易政策,低成本企业将产量提高到利润最大化水平以上。这说明最优出口贸易政策的确能起到揭示真实成本信息,从而限制高成本企业倾销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对抑制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的作用及其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在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着两难选择的情况下,应以市场手段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以优先保护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至今为止,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并受到学者和政策调控部门的持续关注。各种学派在理论上对货币政策有效与否的争论并没有阻碍学者们对现实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探讨,大量研究都集中在货币传导机制本身及其影响因素上。本文从金融排斥角度解读货币政策可能失效的原因,并指出忽视金融排斥存在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的问题,从而赋予金融包容政策新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刺激经济中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金融危机中,传统货币政策在主要发达国家已失去了操作空间,为了维持虚拟经济的稳定,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被大规模使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是在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的一种非传统货币政策,也是虚拟经济高度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必然选择。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对未来经济却存在着诸如通货膨胀风险等负面作用,同时这一政策的平稳退出也将是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使用混频动态因子模型(MF-DFM),构建中国首个混频金融稳定指数(MF-FSI),接着把MF-FSI作为金融稳定的代理变量,使用文章新构建的混频IS-Phillips模型,比较分析纳入与不纳入金融稳定的中国货币政策损失函数差异,最后对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和时效选择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混频金融稳定指数是金融稳定的一个实时性有效测度指标;(2)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应纳入金融稳定,以减少货币政策福利损失;(3)无论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偏好和预期偏好怎样变化,央行都应给予金融稳定固定且不可忽略的关注度,但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仍为主要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