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晓晓 《致富之友》2011,(11):42-44
如果要罗列20世纪中有关艺术家精神权利保护的重要案例,那么美国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诉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布切尔(Christoph Buchel)一案当位列其中。  相似文献   

2.
《致富之友》2011,(8):80-83
蔡影茜在普列托的这篇采访当中,艺术家对他2006年在加拿大创作的一个特定场域作品《静音》背后的创作理念进行了陈述。尽管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看起来常常带着某种漫不经心的幽默或机敏,但是他的陈述却精要得令人惊讶。这不禁令人想到"为什么要像一个创作者(艺术家)一样思考?",就像我们之前谈到的,策展人固然要向艺术家学习(他或她  相似文献   

3.
2011年末2012年初,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举办了生活在纽约的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回顾展:《所有的》(All)。古根汉姆在新闻通稿中称这次展览为该馆有史以来"最为大胆的"一个展览;纽约地铁里的宣传画上赫然是艺术家本人的蜡像如上吊自尽般悬挂在一个不锈钢架上——雕塑作品《我们的革命》(La Rivoluzione siamo noi,2000)。这似乎与艺术家本人声称这一展览是他的"最后致意"相吻合;今年只有51岁,备受美术馆和策展人青睐的卡特兰对媒体表示,在这次展览之后,他将逐渐进入退休状态;这个年纪在艺术界,尤其是艺术大腕当中还正当年。不知道是否如外界所传——卡特兰近年的作品水准参差不齐,已经江郎才尽,因而萌生退意。当然,鉴于卡特兰一贯对于媒体的戏弄态度,人们也很难搞清楚这一次他是玩笑还是认真。纽约艺术批评界对这次展览的评价也趋于两极。  相似文献   

4.
10月10日起,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演了历史大戏《明》,作为莎士比亚国际戏剧季开幕剧,这出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一—《李尔王》的话剧由作家石悦(笔名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作者)与话剧导演田沁鑫合作。《明》邀请了当代艺术家夏小万担纲视觉概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皮特·里克提早期纪录片和实验电影与一些著名艺术家、音乐家有关,其中有两位瑞士的观念艺术家罗曼·塞纳(Roman Signer)、罗伯特·穆斯兰(Norbert Mslang),瑞士的实验音乐家弗雷迪·斯特德(Fredy Studer)、韩裔录像艺术家白南准(Nam  相似文献   

6.
前言音景SOUNDSCAPE 2008年8月,在新加坡艺术家蒋才雄(Cheo Chaihiang)写给中国艺术家蒋志的书信中,他并不偶然的提到他的另位朋友Lee Tong Soon,一名京剧专家的一篇论文《音乐,社会和亚洲音景》(Music,Society and The Asian Soundscape)中的观点"音乐如何  相似文献   

7.
朱加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即时的艺术,这是令真相与人道主义显现的探索过程。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展示了智慧与幽默。例如:《他们有性关系吗?》(1995),(50张黑白照片)、录像作品《Open,Open again》和《与环境有关》(1997),都表达了艺术家对艺术与生  相似文献   

8.
首轮挑衅     
2005年8月,通过中国艺术界,全世界开始流传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徐震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消息,而且他不只攀登,还设法(和一组专业登山者)锯掉山顶的1.86米。一个月后,这个冰冷的战利品成为了艺术家装置作品《8848-1.86》里最无法抗拒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梦幻之宴(历史上的菜单和当代艺术家)》是一个由四个不同分期组成的特别的画册,在2008年夏季资生堂艺廊举办的同名展览后出版。《梦幻之宴》在过去和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筑起了一座桥梁,它将艺廊的空间转换成为一个宴会厅,邀请了一批精选的艺术家根据立松弘臣氏纵其一生收集的历史老菜单来激发灵感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0.
梁超 《致富之友》2010,(8):70-72
一、从很久以前开始,金石就在作品中关注一种残旧、混乱风貌的自我叙述能力,在他看来,这种叙述能力仿佛是生生不已的而且是无穷无尽的,他很快就陷入了这种陈旧的叙述的迷宫之中,他正在靠近迷宫的最中心。若干年前,金石的作品《1/2生活》尚处在忐忑不安(但却坚定不移)的构思和营造的过程中,前途看似峰回路转,但事实证明,这件作品(《1/2生活》)乃至后面的一系列作品陈旧而喋喋不休的叙述风格获得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评。这是一种局限于敏锐、有良心的艺术家人群内部的成功,这乃是一种小众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卢迎华这一期的两篇对2010年光州双年展的展评从不同的角度重提策展人意志与艺术家意志之间在一个展览中可能的博弈关系。它永远不是简单的其中一个服从于另一个的状态,而是在一个平台上的相互对话和相互塑造。卢迎华的文章从策展人的意志,以及此意志如何通过艺术家的工作传达出来的角度来观看光州双年展,而克里斯蒂·朗格(Christy Lange)的评论则把侧重点放在了艺术家的创作如何在策展人搭建的框架中说话,并最终塑造在展览的意义和形态之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初步形成,每个环节相互影响,作为艺术市场的生产者——艺术家也不例外。考察与他们创作息息相关的艺术工作室群落生态,可以从一个很直接的渠道了解当前国内艺术家在商业环境中的生存、创作状况,其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流通于艺术市场的艺术产品的质量、面貌。其中,对年轻艺术家创作状态的透析,可以最直接地指导艺术品投资者对年轻艺术家的挑选——这恰恰又是艺术投资的最核心部分。早年位于北京的艺术工作室群落有东村、圆明园等,这些画家村都已逐渐消逝。最早由画家工作室构成的798艺术区,因为商业的成功而租金飞涨,逐渐变成了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区。原住艺术家逐渐开始了以798工厂为中心涟漪扩散式的迁徙,因此,在北京东北四环附近的广阔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工作室群落(每个工作室的租金价格和其硬件条件,离画廊区的距离,业主的租赁调整有关系。)原来这些和农村无异的地区也因为艺术家的进驻开始大兴土木,从一开始少数的仓库租赁变成了兴起平掉土地转盖工作室的热潮。与这一切伴随而来的,是租金的上涨。艺术家是否会再次迁徙?这种游牧状态会延续多久?都成为了新问题。除了成名艺术家,在近年火热的艺术市场号召下,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艺术家都涌向...  相似文献   

13.
我想从李然的这篇《焦灼境遇下的游击战——"小制作"简述》开始我们的讨论。这是一篇李然为《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撰写的短文。我们邀请艺术家,也是"公司"成员李然来对"小制作"的实践进行描述和评论。和"小制作"一样,"公司"也是一种艺术家自发性的实践,而且两个实践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开始。这让  相似文献   

14.
2008年8月2日,美国顶级画廊佩斯(PaceWildenstein)的中国部分佩斯北京在798艺术区开幕。由总监冷林策划的开幕展主题为遭遇,展览汇集了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的肖像作品,包括查克·克劳斯(Chuck Close)、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乔治·巴塞列茨(Georg Baselitz)、杰夫·昆斯(Jeff Koons)、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还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洹、方力钧、王广义、杨少斌、张晓刚、刘炜及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奈良美智等24位艺术家的作品。此次遭遇展是各种文化力量的一次北京汇聚,这种汇聚首先从肖像开始,我们可以从现场看到一种中外艺术家的对峙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听音阁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我一直要求自己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写文章。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讲,可能还要求你们用心创作,用心演出。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年底全国文联作协会议讲话的开头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9日第2版刊登了长文《温家宝:同文学艺术家谈心》,该文是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经济形势报告中关于文学艺术工作的部分,发表前温家宝总理又根据讲话记录作了文字修改。文章发表后,《炎黄春秋》、《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媒体纷纷以《也向总理交交心——读温家宝总理<同文学艺术家谈心后>》为题呼应,袁鹰等老作家表示要向总理学习,讲真话,用心做事。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的第九章《艺术对抗艺术史——以大众文化为镜》中,汉斯·贝尔廷描述了二战之后经典现代主义艺术史模式所面临的新挑战,他写道,"艺术的意义开始在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对话中形成。这其中蕴含着对抗艺术史的能量。"一些艺术家选择从大众文化和  相似文献   

17.
《致富之友》2011,(4):100
"被压抑者的回归"(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是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在拉美地区的首个回顾展。艺术家的标志性作品《妈妈》(Maman,1999),一件大体量的蜘蛛雕塑被安置在展厅大门口。同时展出的还有超过80件作品,包括《父亲的毁灭》(1974),《歇斯底里之拱》(1993)、《红房间》  相似文献   

18.
2001年MIT出版的《新媒体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一书中,数字媒体艺术家、批评家列夫莫诺维奇(Lev Manovich)论述了从媒体理论研究到软件理论研究的转向问题,但他在这里却暗指只有软件理论才是构建新媒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Andrei Monastyrski既是艺术家,也是诗人、作家和艺术理论家。但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艺术小组"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s)的成员,这一组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成立于莫斯科,一直活跃至今。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集体行动"在俄罗斯艺坛扮演着举足重轻的角色,特别是最近十年间,活动于莫斯科的重要艺术家如伊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埃里克布拉托夫(ErikBulatov)和德米特里·普里戈夫(Dmitri Prigov)等人,或多或少都曾参与到该组织的实践当中。近年崭露头角的一  相似文献   

20.
法国摄影家帕特里克·卡里欧(PatrickCariou)诉艺术家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Prince)版权侵权一案1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挪用艺术(appropriation art)中版权问题的关注。虽然原告在去年三月的初审判中胜诉,但随着普林斯的上诉请求被联邦上诉法院受理,这一待决诉讼再次引起了讨论,而其结果则可能影响到挪用艺术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