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营商生存环境之变 近些年来,随着3G技术应用的邻近,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趋势在不断加强,移动互联网业务日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以Google、微软、苹果、诺基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设备厂商等巨头都已经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攻城略地,电信运营商曾经在各自的围墙里耕耘一亩三分地的局面已经被打破。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充满朝气的新兴产业,移动互联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厂家所看重,移动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广告商、传统的互联网企业等都已经对这块未来的大蛋糕虎视眈眈,全球智能终端平台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诺基亚、RIM、苹果、Googe及中国移动等公司已相继推出各自的终端平台,力争在产业振兴初期就获得有利的市场地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3G网络的规模商用和固定移动的全面融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移动互联网整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线移动功能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计算功能,将成为人们生活必需的工具和平台,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将因此而改变。当传统的电信运营商这头大象冲破了封闭的花园围墙,闯进了新兴的移动互联网这片丛林时,面对新的生态系统,面对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客户需求、新的服务模式等挑战,如何适应新生态环境并角逐新的宝座?  相似文献   

4.
“智能管道”决胜移动互联网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3G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近来先后提出定位移动互联网"智能管道"运营的发展战略,由此,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将决胜于"智能管道"。  相似文献   

5.
自2009年1月我国正式颁发3G牌照以来,我国电信企业全面推进全业务经营和3G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在全业务经营和3G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优势。如今,随着融合步伐的加快,企业边界日益模糊,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信息服务领域,我国电信企业3G发展同时还面临苹果、IBM、诺基亚、微软、谷歌及广电部门等强有力的竞争,我国电信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探索3G差异化发展之道就显得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来势汹汹柯达,世界最大的彩色复印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数码技术的公司,担心数码技术推出后胶卷产业会受到打击,结果倒闭了。诺基亚,世界最大的手机公司,也是苹果采用的触摸屏技术的发明人,被微软收购后,现在的诺基亚只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黑莓,在奥巴马上台的时候风光一时,但是在触摸屏技术的冲击下,黑莓的市值从600亿降到40亿,现在40亿不到,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相似文献   

7.
近两个月以来,3G网络和业务在全国遍地开花,移动互联网成为2009年4月份通信行业的热门词汇。记者查看了一些网上言论,并采访了一些运营商领导和专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3G才刚刚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照亮了一线曙光,序幕才扯开一角,未来的路还很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还将面临三大挑战:移动宽带技术、资费问题、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4G牌照,标志着我国电信业正式迈入4G时代.4G技术的商用将极大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但也将给运营商的传统盈利模式带来一定冲击,运营商亟须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与利润增长点.部分运营商已在如反向流量收费模式、流量经营、物联网及行业应用开发等领域进行了有效探索,而在传统电信行业边界外的融合经营领域,移动互联网金融或将成为4G时代运营商的下一座金矿.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作为移动互联网主要入口的手机浏览器成为众多互联网企业竞争的焦点。现阶段国内的手机浏览器市场群雄割据,手机用户经常使用的浏览器包括UC、欧朋、手机QQ浏览器、360手机浏览器、百度浏览器、天天浏览器、海豚浏览器、傲游移动客户端、中国移动冲浪浏览器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手机浏览器市场,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可以说各大手机浏览器厂商都使出浑身解数,手机浏览器产品的版本和功能也在不断升级,除了在速度、流量、稳定性、安全性等基础性能的比拼外,在云服务、基于HTML5的WebApp、移动产业链整合、社交应用以及手机浏览器行业垂直定制等领域的比拼也成为手机浏览器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让人应接不暇.“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拼着谁给用户钱多,微信春节发红包的活动又让入耳目一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力图去电信化的基础运营商又该向互联网企业学点什么?  相似文献   

11.
“席丝”这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主力人群,而对“席丝,心理”的研究也已经成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败的关键因素,以“免费情结、简单新潮、个性自我”等特色为代表的“席丝心理”是各大互联网企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整个世界正在快速地向移动信息社会演变.在不远的将来,大部分个人通信都将进入无线时代.那么,移动互联的赢利模式是什么?推动移动互联产业发展的动力何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如何打破软硬件界限,实现产业链的大融合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去年,中国移动分别在广州和北京举办了全球开发者大会和终端产业链大会,汇聚了包括应用开发和终端制造商在内的软硬件产业合作伙伴。据悉,今年12月中下旬中国移动将在广州召开一次更大规模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作为全球开发者大会和终端产业链大会的融合升级版。届时,大会规模、国际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电信对移动互联网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流量经营不等于经营流量,高流量不等于高收入;不做"哑"管道,要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在数据业务流量成指数增长、数据业务将取代语音业务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背景下,中国电信深知:不仅需要通过QoS或计费策略对用户流量使用进行引导,还需要实现各种支付型、交易型的数据业务,更需要对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新兴业务提供强大的支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电信OCS(在线计费系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并发计费、实时信控、欠费控制等优势,满足移动互联网多业务计费、融合计费、实时计费的要求,通过灵活的资费策略和业务交叉捆绑能力,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15.
五年前,人们难以想到百年企业诺基亚会有今天的困局。三年前,人们相信重组不会改变中国移动的老大地位。但今天,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发现,中国移动的移动互联网转型之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移动互联网并没有按照移动通信的规则运行,而更多的是按照互联网的规则,这相当于完全颠覆了对现有企业价值与实力的评价体系。如果放在互联网领域,拥有客户就意味着拥有财富,拥有品牌,拥有核心竞争力。中国移动拥有6亿多客户,如果这些客户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客户,那么中国移动就是仅次于腾讯的超级互联网航母了。这样也就不存在今天为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而大费苦心,更不会忧心忡忡地怕被沦为哑管道了。思考中国移动互联网转型的问题,就是解决中国移动这6亿多客户的户口问题,如何让这6亿多"通信"户口的客户顺利地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户籍管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中国移动要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就需要反问自己是不是让6亿多客户得到互联网的待遇和归属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互联网时代客户的价值需求创造去探讨中国移动在互联网时代的不足与缺失。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即通过移动的接入手段,获得丰富的互联网信息、业务和应用,也就是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得互联网服务。国外一家公司深入研究了互联网的特征,认为移动互联网是可控制的互联网,可以控制它产生很商业的盈利模式;聪明的运营商不会让自己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那种透明管道,而把自己作为渠道;但这个渠道与传统互联网不同,传统互联网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而移动互联网就掌控在移动运营商手中。  相似文献   

17.
王欣 《中国电信业》2010,(11):66-67
借力SNS渗透移动互联网业务 在最近几年时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产业。这一通信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增长现象表明,随着时代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信业》2009,(7):84-84
英特尔公司与诺基亚近日联合宣布,双方将建立—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开从而将计算机移动计算设备与芯片组架构,动宽带通信和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接入相结合,使互联网和手机、计算机进一步融合在—起。  相似文献   

19.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如何整合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对客户进行精细化流量经营,这是各大运营商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运营商战略转型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终端向个人的延伸,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结果。移动互联网最具价值的特性有两点,一是媒体化,二是商业化。目前,移动互联网已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资本正加速向移动互联网产业流动,预计到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  相似文献   

20.
李静 《中国电信业》2014,(11):28-29
继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设备制造商纷纷围绕大数据的开展竞争,各种理念、方案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