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重要特征,二者相辅相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引发展生态经济,是推进二者协同共进的重要路径。发展生态经济是践行“两山”理论、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彰显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态意蕴。它以推动自然生态要素参与生产和分配为主抓手,有利于发展生态生产力、改善生态经济领域生产关系,提升富裕程度和共享水平,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生态经济建设,依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施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探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模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开拓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浙江经济》2014,(6):20-24
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体”总体布局,更是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必由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经济成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年,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在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规划纲要确定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各功能区开发建设,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构筑领先优势,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西部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的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为建设惠及全川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  相似文献   

5.
石榜帮  吕磅秤 《发展》2008,(9):152-152
近年来,甘肃省西和县林业建设坚持“潜力在山,希望在林”的指导思想,以长防、天保、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共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新西和为奋斗目标,确定并不断完善了“南椒北果中核桃,东用西防全县林”的发展思路,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为我国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很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内涵之一,而建设“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先决条件,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建设一个社会和谐、宜人居住、生态良好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其标志是继“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后,山东省政府决策以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为主战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必将极大地促进东营市经济层次升级、结构优化,提升城市功能以及影响力、辐射力,使180万东营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和谐。“善抓机遇者为人先”,完成这一伟业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适应形势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到五个“善于”,提高干事创业本领,为三角洲开发、为东营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持续繁荣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8.
方健忠 《浙江经济》2010,(24):45-45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发展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龙游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战略导向,  相似文献   

9.
王中辉 《魅力中国》2014,(15):40-41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县城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黄平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提出要举全县之力打造“绿色黄平”。本文以“绿色黄平”打造构想为侧,谈县城生态文明建设要搞好规划和选择好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陕北国家能源矿区新农村建设实例的调查与解剖,试图探索一条工农和谐、矿区和农区和谐、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的新路子。总结和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龙头、科技作依托、农民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战略联盟建设模式,值得该类型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云南澜沧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总体要求,按照市上提出的“农民主体、政府助推、市场引跑”的思路,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把握“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政府扶持、村民为主”的原则,创新思路、求真务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呈现喜人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本文首先对循环经济理论作了简要介绍,认为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建设的小城镇应该是生态循环型小城镇,并对生态循环型小城镇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建设生态循环型小城镇的原则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该以什么样的伦理观念和休闲方式协调休闲经济与生态自然的冲突?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根本要求,积极倡导生态休闲方式,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的休闲产业、合理建设"假日经济""文化经济"等,以此实现休闲经济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时期,绍兴要紧紧把握“突出主题、率先发展,推进转型、集约发展,强化动力、创新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着力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建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宁波通讯》2011,(7):2-3
近年来,海曙区白云街道围绕建设"商住两宜、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区街道目标,坚持以党建为龙头,不断推进街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示范街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省级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街道”、“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街道”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7.
一、建设生态来宾的总体构想 按照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精神,结合建设“生态来宾、和谐新来宾”的要求,生态来宾建设目标分为三个阶段,2006~2010年为起步阶段,2011~2020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21—2025年为提高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海西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并从厚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四个方面,探讨推动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汶上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生态优县”目标,大力实施“一三六”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务实苦干,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汶上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名在全省由2006年的106位跃升到2007年的86位,提升了20个位次,在30个欠发达县中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研江西科普教育现状,探析其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分析江西科普媒介的影响,建议借助省鸟白鹤保护的宣传契机,以有内容、有目标、有方向的科普教育,引导全省学生及家长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积极关注,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这有利于树立江西生态文明品牌,推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江西在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更高层次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进而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中国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