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概述了目前我国失业人员概况,分析了失业存在的原因.介绍了我国失业救济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失业人员社会救助的政策建议:注重失业人员社会救助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建设;分类完善失业登记、救助措施;加强就业培训和改善岗位形象;激励失业者尽快实现再就业;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补充作用;建立全国联网失业救助...  相似文献   

2.
马静  朱德云 《山东经济》2012,(4):99-10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实践中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国内学术界也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完善对策进行分析;第二,从微观层面具体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种专项救助(医疗、教育、灾害、失业、法律救助等)等进行探讨;第三,从比较分析层面对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差异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缩小城乡救助水平差距,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失业是每个人都不愿意遇到的事。居安思危,我们希望了解有什么办法可以化解失业风险?一旦真的遭遇了失业,能得到什么救助?  相似文献   

4.
流浪人员救助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其不断完善的体制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桂林市为调研重点,描述流浪人员生存现状及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指出目前流浪人员救助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法律体制提出相应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2020年4月,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本文系统总结了山东省近年来在推进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剖析了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围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  相似文献   

7.
赵珂巍 《发展》2008,(10):118-119
社会救助是最基本或最低层的社会保障,而社区社会救助又是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本文以兰州市七里河区穴崖子社区为例,通过个案研究,对目前社区救助体系中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救助渠道单一等问题,采取了加大投资力度,健全法律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潘敏  王磊 《辽宁经济》2010,(9):21-21
目前辽宁省已形成了以城市低保制度为核心,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援助、教育救助、应急救助、就业帮助等多项制度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个造福辽宁省贫困群体的城乡社会救助网络正释放出“超级能量”,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然而,总体上看,目前辽宁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必须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阿根廷过高的正式劳动力成本和持续增长的失业率的劳动力市场格局,并对阿根廷的失业救助体系进行了介绍,包括失业保险和其他的促进就业项目,着重分析了失业保险与二元劳动市场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大规模的长期失业、高非正式就业比例和管理缺乏效率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在处于体制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失业人口激增的问题,据统计,全国已有失业人员(含短期失业的下岗待职工)1500万人,其中女工占总数的50%-60%,40-45岁的占70%,诚大的一队伍必然带给社会许多不安定性因素,成为许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的诱发源,比如由于生活贫困,多下岗女工无事可干,沉溺于麻将、赌博,甚至沦为“三陪女郎”,许多职工精神涣散,对前丧失信心,进而迁怒于政府,集体游行、示威,甚至产生了与政府对立的言行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据笔者通过与失业人员交谈,广泛调查了解,认识到以上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失业人员普遍存在社会逆反心理,而产生社会逆反心理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他们未将自己做为职工的义务与权利很好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唐山经济》2007,(4):29-29,35
社会救助体系是国家为救助困难群众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配套要素。近年来,汉沽管理区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宗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扩大保障范围,深入推进以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为主体,以教育救助和结对帮扶、社会捐助等社会帮困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汉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和谐视野下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大背景,从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内涵和特点出发,以宁波为例。回顾总结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分析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以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加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理论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城乡统筹发展、队伍和网络建设、多渠道投入、完善政府职能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救助关乎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关系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全面建立,但由于还处在初级阶段,尚不能有效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从健全社会救助的制度设计、体系结构、法律框架等方面,推进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包括广大困难群众的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4.
张洁 《魅力中国》2010,(6):86-86
公共财政是社会救助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来源。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但还存在公共财政投入欠缺、各级财政资金分担不合理等问题。我国应加快制订社会救助法规、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自的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以及加强社会救助资金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15.
《发展》2006,(6):F0002-F0002,I0001
社会救助体系是我国在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形势需要而建立的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民政部的充分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省民政厅真抓实干,使全省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最基本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对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至关重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经济比较落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所以社会救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对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等原因使城市中出现了贫困人口,这一群体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期望失落感、相对剥夺感、焦虑心理和怀旧心理等心理倾向。社会应积极帮扶救助贫困人口,对这一群体的心理进行引导与调控,从而保障经济的繁荣稳定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产权导刊》2014,(10):14-14
中国政府网9月17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做到兜底线、救急难,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缺项”。临时救助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救助资金列入地方预算,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相似文献   

19.
数字是枯燥的,但可以浓缩发展的轨迹。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我市已走过了15年的春秋。2010年,全市城市低保对象有8527户13302人,支出低保资金5436.42万元;农村低保对象有41238户60195人,支出低保资金12445.08万元,每一位纳入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群众均得到资金支持、结对助困、医疗、教育等各类救助。  相似文献   

20.
关于推进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保社 《北方经济》2008,(17):35-37
一、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内涵 社会救助体系,指的是由国家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为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而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网络、物质技术条件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在我国现阶段,新型城乡救助体系则是指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