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过劳死现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众所周知,日本人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在日本人身上体现着“传统的工作价值观”。日本人似乎没有下班的概念,到了标准的下班时间也不下班,而且加班也不索取任何报酬,即所谓奉献加班。在日本的企业里,普遍存在欧美国家罕见的所谓“过劳死”现象。“过劳死”一词意为员工(含管理者)献身于工作、过度劳累而死亡。过劳死的主因是劳动时间过长以及为了公司的事业而主动增加劳动强度。在日本,发生(过劳死)情况,可直接拨打电话“110”,如同发生匪警一样。可见“过劳死”已成为日本特有的一大社会问题。因此,分析日本“过劳死”现象形成的原因,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管理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村霸"现象的出现是我国传统乡村治理失灵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社会文化与制度设计角度对"村霸"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两方面提出对策:一是宏观制度体系与结构方面,如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制度的完善以及新型乡村治理结构的建立.二是对于"村霸"与宗族恶势力的打击与综合治理,不仅要多部门参与,还要坚持群众路线、长效治理.  相似文献   

3.
一些剥削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是由我国现阶段不发达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这些剥削现象存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剥削又有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公正等消极作用.因此,对于剥削现象既要利用它的积极作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要限制它的消极作用,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企业中频频发生过劳死的悲剧,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简要阐述了过劳死的概念,基于人力资源角度揭示过劳死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过劳死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过劳死”是日本一种奇特现象,在全世界闻名。不过中国最近也出现“过劳死”现象。美国彭博社称,中国每年过劳死人数达60万。由于两国衡量标准不同,难以进行单纯比较,但这还是—个相当大的数字。也有报道称,中国蓝领带薪休假的比率约为30%,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人仅12%。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是一种生产"能力".它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前者是一种自然属性,后者是一种社会属性."生产力悖论"是指"人为"生产力盲目、非理性地发展;"自利"作为"自然"生产力的范畴,它是一种自然规律,是其他"人性假定"的基础,是第一性的;"人为"生产力的第一次反动是对自然本身的反动,而第二次反动是对其主体"人"的反动.人类制度的演化是一个"人为"生产力相对于自然和人自身的两次反动的逐渐修正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知识型员工已经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过劳死的第一大人群.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知识型员工过劳死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知识型员工过劳死应该从其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Karoshi模型深层次探究导致知识型员工过劳死的相关诱因,进而要从加强立法制度建设、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和全面推进心理干预等措施来防范知识型员工频繁过劳死.  相似文献   

8.
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审计重点,创新审计工作,查处违法违纪,注重整改提高,加强事前、事中和跟踪审计的力度,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相似文献   

9.
受教育者的问题其实一直是教育者的问题.他们在未充分认识人理解人之前就已界定了所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的教育的实现,孩子的"解放",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在人对人的充分理解下实现.  相似文献   

10.
张素芹 《魅力中国》2014,(20):306-306
过劳死是由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休息权的剥夺而导致,并且这一现象呈现出过劳死患者年轻化和发生领域集中化等特征。而对于过劳死的性质,笔者主张应借鉴国外经验,将其列为工伤。遏制过劳死现象,防范是关键,所以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会应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法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死亡的思考,不仅是基督教文化的传统,而且是现代西方哲学各派,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法国文学对死亡的探索是希望能够超越死亡,以实现生命的不朽,使人们漂泊无依的灵魂得到安置,使其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WOT分析方法是了解知识产权人才影响因素的有效方法。本文从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现状出发,对其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全面分析,为江苏省制定相关知识产权人才发展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从终极关怀的角度阐发他的死亡意识的,人的道德及其提高是他的终极关怀的基本内涵。所以孔子的死亡意识始终以“仁德”为中心,带有鲜明的道德特征。孔子的死亡意识的实质是为了“生”,是为了人生更具有道德价值。因此,人生道德价值的实现是解决死亡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对死亡超越的最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死亡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社会工作教育也不能忽视死亡教育。当前在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中,死亡教育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死亡教育引入社会工作教育,很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河  吴霜 《理论观察》2006,3(3):77-78
死刑的制定、实施乃至存废都与死刑政策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死刑政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当今世界各国死刑政策已经或者逐步向着死刑当废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未来的死刑政策宜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6.
小人物的命运也能像大人物那样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是为了谋生和寻找自我价值而面临无尽琐事的许许多多普通人中的一个,因此他命运的悲剧性让人深思。《飞蛾之死》中那个为了能将弱小的生命再多维持一刻作最后挣扎,但最终无法与死神的力量抗衡的飞蛾给读者带来的震撼也同样发人深省。两者虽不为同类,可是他们最终的命运却极为相似,都在百般挣扎中走向生命的终点。但是,显然两个小角色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诠释却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私了"现象与中国法治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私了作为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给中国法治化进程造成障碍。在社会转型时期,私了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要消除私了现象,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注重公民的法律文化建设,消灭私了现象得以存在的观念基础;创新诉讼制度,降低诉讼成本,消灭私了现象得以存在的制度基础;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保证廉洁司法,消除私了现象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安乐死成为凸入人类视野的新问题。安乐死的提出及由此引发的纷争在西方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但在我国,尽管医学界和理论界对此不乏研究,普通人却较少对此进行认真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中西方传统生死观念存在差异:一是对死亡本质的思考不同;二是珍视生命的目的不同;三是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9.
贵屿电子拆解业发展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阳乾 《特区经济》2006,213(10):357-358
本文通过对贵屿电子拆解业的实地考察,叙述了其发展历程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认为其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商业习惯、充足的原料来源和高利润率,并认为政府管制的弱化是贵屿拆解业获得奇迹般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就贵屿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点发展建议,即产业升级、处理方向转变和产业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A sustainable core-competitiveness has survive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environment. been what a corporation must try to achieve if it is to That the entire corporation can achieve its sustainable core-competitiveness is to rely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a wholly new mode of management, in addition to using and restructuring its present human, structural and market capitals available. Knowledge distribution-base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in a corporation will result in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corporation's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and the sharpening of its sensitivity about knowledge, which in turn, will guarantee the sound performance of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ope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basic aspects concerning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s in an intellectual capital operation-oriented corp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