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号召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并以生态宜居城市作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界定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四个目标:营造舒适平等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三个准则层的生态宜居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指标层的具体权重并计算了生态宜居综合指数,选取四个中心城市与西安市进行空间对比以及水平时间演变分析,并基于PSR模型对西安市2012—2019年的城市生态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最后,分析西安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宜居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一化一中心、三城市"的总体构想,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基本现代化和北翼中心建设的基础,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城市功能的完善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相似文献   

3.
边莉 《经济师》2014,(1):11-12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理念能够与时俱进,紧跟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城市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城市应该以人为本科学地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起到样板作用,建设低碳清洁的产业体系,增加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让城市充满智慧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途径,也是提高城市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已进入“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城市第三境界,城市园林建设成为影响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建设也得到了发展,然而科学合理的搞好城市园林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已进入"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城市第三境界,城市园林建设成为影响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建设也得到了发展,然而科学合理的搞好城市园林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2005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此后,许多城市都提出要建设宜居城市,但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相同的理念与方法,而应根据区域性特征找到适合自身建立宜居城市的思维方法。以张家口为例,探讨如何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7.
试论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判别标准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论。探讨和科学把握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对研究宜居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考虑到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宜居城市至少应该有6个方面的判别标准———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城市社会和谐程度、城市文化丰厚程度、城市生活舒适程度、城市景观宜人程度、城市公共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总结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演变及经验,对指导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表明,宜居城市是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增长高级化的必然结果和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体现了对公平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最终将实现对人的最大包容与开放。我国应在明确宜居城市发展趋势和多重维度的基础上,重视宜居城市建设的"一般共性"与"个体差异",注重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环节,夯实宜居城市建设的产业支撑,并不断完善宜居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慢城自1999年在欧洲倡导以来,已有24个国家拥有慢城称号,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作为宜居城市,慢城能够在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新型城市和生活模式,对于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启迪效应.基于文献回顾的基础,通过对我国建立慢城潜力因素的系统分析,认为培育城市个性,建立个性城市、利用示范启迪效应优势、优化地方风貌的生态空间、打造人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及推崇慢哲学理念等措施和建议成为我国建立慢城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李万才 《环境经济》2011,(11):61-62
近年来,为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赢”,大连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和“绿色大连”的目标,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通过治理结构性污染和推进节能减排着力消除城市污染之源,通过建设森林城市和维护海洋环境着力涵养城市生态之基,在“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商丘以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为契机,以打造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区绿化投资力度,着重在扩大绿量,提高城市品位,加快各项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构建了生态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居民满意度的视角对苏州城市生态宜居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和模糊评价。结果显示:苏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科教环境等方面发展较好,而在人居经济和政府决策等方面表现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苏州城市生态宜居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山川 《经济地理》2008,28(4):535-538,547
回顾了宜居城市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同的定义,简述和评价了城市宜居性的相关研究,并讨论了国外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理沦与实践的研究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应当把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与国内城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指导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江南论坛》2011,(3):67+66-I0003
无锡市惠山区大力实施城乡互融工程、产业提升工程、幸福普惠工程、人才创新工程、生态优化工程,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完善富民保障体系;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家园,逐步将惠山区建设成为长三角产业升级示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城乡一体先行区、生态文化休闲区、幸福和谐宜居区。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长寿区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为石油天然气化工、冶金建材、合成材料基地,区域性专用物流节点城市。重庆市长寿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自身明显的区位优势,构建山水、人文、生态并举的和谐宜居城市,既是长寿自身城市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整个大重庆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研究长寿作为成渝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对长寿城市自身的发展,以及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成渝经济区的集聚及辐射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发展和应用对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已成为当今环境友好型城市、宜居城市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省会城市在引领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实现区域生态创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缺乏对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选取中国内地29个省会城市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SBM模型对中国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及其时空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①在时间维度下,全国及三大地区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水平整体较低,且不规律波动性较强,东部地区大多数城市生态创新绩效始终处于“高产出、高效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持续处于“低产出、低效率”水平;②在空间维度下,全国及三大地区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水平差异显著,呈两极分化态势,各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水平空间集聚性显著。综上可知,当前中国各省会城市生态创新发展不均衡,据此从区域和国家两个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质阶段,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热点议题。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是城市复合空间系统中最主要的子系统之一,体现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文化表达、形象展示、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等综合空间价值,是提升城市活力、品位和魅力的重要抓手。针对城市品质提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开放空间影响城市品质的作用机制与研究优势;在总结山地城市开放空间显著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开放空间为架构的城市品质提升研究方法及实施途径;引导城市空间沿着生态系统稳定、游憩活动丰富、文化魅力彰显的方向持续更新,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基地、先进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重化工业基地的重要阶段,也是京津冀按照科学发展观共建生态宜居家园的关键时期。京津冀三地专家聚首北京,分别对区域人口、水资源、土地、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承载力进行了多视角分析,认为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速加快、空间分布不平衡、核心城市人口集聚未根本改变;水危机加剧,尤其京津人口规模严重超过水资源承载力;区域生态环境正在透支未来;经济社会承载力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但仍有提升空间。专家们围绕如何加快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重塑京津冀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加强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加快中心城市功能疏解、实施"三生"空间战略、创新生态城市模式、规划建设首都生态涵养"特区"、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兰州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生态城市是未来兰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兰州生态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环境污染严重、绿地系统脆弱、城市空间狭小、城市交通拥挤等问题,提出了生态兰州的建设目标和实现途径的战略选择,指出在生态兰州建设中要全面提高兰州的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城市的绿地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