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头和辐射作用。而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则要以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为前提,因此,文章通过对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的优势产业在出口贸易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与其他省市相比,支柱出口产业在规模、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却呈现出低水平态势。在中部加速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之下,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为皖江乃至安徽的出口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对皖江城市带的典型出口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皖江城市带出口产业结构存在外贸规模较小、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发展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及整合产业结构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也处于持续不断的形成与演进当中.文章以中国11个国家级城市群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群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中介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群内部所形成的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服务业、外围城市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分工格局,对城市群整体、中心城市、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中介机制来看,城市群产业分工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带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基于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总量的提升,更体现在结构的优化.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体系,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并行推进,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城市群已成为中部地区“增长极”,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基于产业结构演化理论,结合新时期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新趋势,提出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人力资源、技术、生态化和国际化方面构建产业结构高度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信息熵理论和TOPSIS法提出用相对熵距离法对比研究中部五大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解决了现有“标准结构”和评价方法不足等问题。结果表明: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较低,结构不协调,内部差异明显,呈二级梯度分布;由于其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较低,导致就业结构和产业生态化水平也较低;但在工业产值结构和人力资源质量上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空间整合路径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江开发战略实施近20年来,皖江地区从政府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开发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皖江城市带是皖江区域的核心轴线,在融入长三角的大潮中发展较快,但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差距在拉大,融入时间将会增加。皖江城市带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但区域核心不突出,内聚力不强。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的突破口是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城镇体系建设等方面强化皖江城市带整体功能,强化一体化措施,加强城市带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6.
朱选祥 《经济师》2011,(8):227-228
2009年以来,国务院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新规划新布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成为安徽省首个国家级的经济战略。探讨皖江城市带在国家区域经济战略背景中的发展趋向:一是将奋力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二是将全力构建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平台;三是将努力整体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都市网络。因此必须把握机遇,优势互补,战略合作,实现皖江城市带的崛起,推进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皖江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体系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产业集聚度不高,只有推动皖江地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才能提升皖江地区产业的竞争力。文章以皖江地区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使用产业集聚有关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分析了安徽省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出现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对皖江城市带的FDI与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出FDI与皖江城市带三大产业的增长总体上具有很强的格兰杰关系。然后,探讨FDI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实证研究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安徽第二产业比重,降低了第三产业在安徽GDP的比重。最后,文章提出吸引FDI、提高投资质量,最大限度利用FDI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消除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结构演变总体上带动了长三角的产业升级,目前长三角地区基本上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开始进人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阶段。基于此,本文将在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服务经济加快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川南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次城市群之一。但其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川南城市群的迅速崛起。因此,建立川南城市群发展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确立城市群核心城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川南城市群特色产业格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群交通网络等解决办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文章分析了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特征,通过Eviews8.0计量软件对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回归分析,对加快安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就业,发挥安徽省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部城市群在区域崛起战略中的目标定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部城市群的总体规模比较小,目前还没有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群,都还处在发展的雏形期,经济实力较弱,此外,还存在等级结构不健全、核心城市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能力不高以及范围界定主观性较大等问题。重点建设城市群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个重要途径。应按照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思想,确定中部城市群的等级结构和功能定位,把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使其发挥组织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作用;中部城市群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城市内部一体化机制与城市群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状况,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综合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区位熵、相关多样化指数,对中国十大城市群三大产业及19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与分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常态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所受影响最大,但产业结构依旧保持稳定良好;京津冀、辽中南、关中城市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峡西岸、长江中游、川渝城市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出现停滞,产业分工水平开始倒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19大城市群2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层次化水平,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城市群一体化通过分类选择效应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技术升级效应、区域分工效应促进外围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且外围城市主要依靠中心城市的带动而发展,其产业升级路径属于一种“依赖型”路径;城市群一体化的影响效应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与中心城市的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和产业结构距离越大的外围城市受到的政策效应越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估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利用FDI业绩和潜力现状及前景,本文利用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中提出的FDI业绩和潜力评价指标,对十大城市群进行交叉比较分析,并针对四种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建议:领先城市群应逐步对标国际大城市群发展模式,发挥自身优势,以成为功能性的世界一流城市群为目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超潜力发挥城市群应找准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向,增强经济实力,推动核心城市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落后城市群要培育各城市群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强化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群经济整体实力;未发挥潜力城市群应依托各自西南西北要道扩大对外开放,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扩大竞争力,建立健全完善的道路交通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厘清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均呈现攀升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且在内陆省份“、生产型”省份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省份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也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要素积累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种方式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不同空间尺度下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可云  张颖 《经济地理》2020,40(7):1-11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法、偏离—份额分析法和GIS分析技术,分别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七大沿黄城市群和73个城市(地级市、州或盟)三个不同空间尺度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进行研究。泰尔指数分解法的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内经济差异的贡献超八成,但绝对差异呈逐年缩小态势;七大沿黄城市群间经济差异的贡献近九成,但绝对差异的缩小趋势明显;黄河流域城市间的经济差异逐年缩小。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结果表明:对比2009—2013年和2014—2018年,黄河流域上游失去产业竞争力优势,中游失去产业结构优势,下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由劣转优;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双优势格局有所转变,宁夏沿黄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竞争力优势持续保持;黄河流域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格局基本形成。因此,应从上中下游、城市群和城市等多个空间尺度协同推进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河南经济腾飞和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中原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但是整体经济实力不强,中心城市的首位作用不突出,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趋同,对外开放的程度低等问题制约着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因此,必须突出一个中心,加强内在联系,争取外力支持,提升人力素质。  相似文献   

19.
栾明月  朱雪洁 《时代经贸》2013,(10):173-173
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三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在研究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将三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对加快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需要认清其绿色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比照差距,寻找原因,推动各地区科学、有序和高质量发展。文章从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等三个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空间差异展开了实证。研究认为,各地区绿色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异质性,而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开发程度是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对此,新阶段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深入推进地区城镇化水平、推动地区开放开发,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