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漠视企业文化差异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文化融合,以求最大限度减轻文化冲突给并购带来的威胁,实现企业文化与战略目标的协同。  相似文献   

2.
漠视企业文化差异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文化融合,以求最大限度减轻文化冲突给并购带来的威胁,实现企业文化与战略目标的协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整合阶段的重要性,通过从战略并购、文化差异、人力资源等方面详细论述企业跨国并购整合阶段失败的原因,最终从文化和体制两个方面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跨国整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周凌霄 《经济师》2006,(11):187-188
文章通过对文化维度理论和价值观取向模型的分析,认为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所引发的文化冲突是导致跨国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冲突协调在并购和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一问题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立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现状,分析了整合阶段的重要性,通过从战略并购、文化差异、人力资源等方面详细论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阶段失败的原因,以为以后的企业并购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公司跨国并购中,并购方为保障并购行为顺利实施以及并购后方便整合,往往以让渡一些控制权给目标公司管理层作为代价,但在由此形成的所有者弱控制环境中,并购整合不仅没能顺利开展,还常常导致整合失败.基于上汽并购双龙的案例,本文主要讨论在跨国并购中这种整合效率缺失问题.从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两个角度分析了所有者弱控制环境下跨国并购的战略整合效率缺失、人员整合效率缺失、治理整合效率缺失以及文化整合效率缺失,指出在跨国并购中并购方不能过分让渡控制权,以防止整合失败.  相似文献   

7.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的跨文化管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并购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大部分的并购最终失败,主要是并购后文化整合的失败引起的。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运用霍夫斯蒂德的文化维度模型分析中国与瑞典的文化差异,进而比较吉利与瑞典沃尔沃企业文化的差异,论述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中国海外并购的文化整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徐莉莉 《经济师》2004,(6):251-251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 ,许多公司在海外投资发展中失败 ,研究发现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跨文化冲突。不同的国家文化存在何种文化差异 ?国家文化是否影响企业文化 ?国家文化是怎样影响企业文化的 ?企业文化的不同又是怎样显现的呢 ?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一个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文章根据霍夫斯特德和IRIC的研究成果 ,建立国家文化对企业文化影响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何炜 《经济师》2008,(10):107-108
文章尝试性地将层次分析法引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识别中。在描述风险识别的概念释义中引出了跨国并购风险识别的定义和作用。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原理和应用特点。以上汽并购韩国双龙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识别.从而找出该案例中所包含的风险因子及其影响度,并从定性的角度给予验证。最后对该方法的运用提出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企业并购不只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显性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隐性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企业并购中文化谬误整合得好的强势文化能推进和加速企业的创新发展,而整合失败的消极落后的企业文化则束缚和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甚至会导致整个并购失败。本文力图通过对企业并购中文化合成谬误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为文化合成谬误的整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并购是企业获得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实践中半数以上甚至三分之二左右的并购交易都是以失败告终。本文基于失败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17年间有连续并购且首次并购失败的590家企业样本,研究并购失败程度对后续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首次并购失败程度较大的企业相比,首次并购失败程度较小的企业进行后续并购取得的并购绩效相对要好。进一步考察社会认知因素对失败并购经验的学习行为的调节效应发现,如果高管团队教育水平越高,或者企业受儒家文化影响越强,首次并购失败程度对后续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越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并购失败经验会产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的差异,进而对后续并购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会因管理者认知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将失败学习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结合起来考察企业连续并购中的学习行为,不仅对并购失败经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对实践中遴选高管团队成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将企业并购看作经济聚变,将企业看作原子核,将文化看作核外电子的前提下,通过类比静电场的概念、类型、特征,得出企业文化通过场(文化场)相互作用,并且企业的"文化场"是静电场的结论;从而运用静电场的基本理论——库仑定律来分析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4种影响因素:企业文化自身属性、并购外部环境、并购企业间差异及整合速度。  相似文献   

13.
并购是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成长方式,并购中的组织学习对科技型企业提高并购绩效至关重要。利用生存回归方法,分析科技型企业并购经验惯例和并购绩效反馈对连续并购决策的影响,探究并购中组织学习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并购次数多、并购绩效反馈好,则企业作出连续并购决策的概率大,好的并购绩效反馈会强化并购次数对连续并购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产业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游春 《技术经济》2008,27(5):121-128
本文以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开展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产业效应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在对整体样本的并购绩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横向、纵向、混合三种不同类型并购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产业创新型并购和非产业创新型并购的产业效应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整体来看,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可以忽略。同时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绩效确实有影响。产业效应对不同类型并购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混合并购具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而对横向并购的影响最小。从产业效应的视角来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分析,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并购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源泉理论、并购动机、并购方式、并购整合、并购监管、并购功能以及并购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而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并购理论研究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不利于对并购事件进行全面研究评价,因此,开展并购绩效的研究非常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并购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楠 《现代财经》2008,28(4):46-50
我国企业的并购方式主要分为无偿划拨、协议并购和要约并购三种.通过对这三种并购方式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发现协议并购是我国目前并购的主导方式,要约并购是最完全的市场主导并购方式.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束,股份在全流通基础上的要约并购将取代协议并购,成为我国主要的并购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范围内失败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有80%是由于文化整合不利所导致的.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也同样有着高失败率,主要原因是追求有形资源的整合,轻视文化、习俗整合.因此,企业跨国并购只有不断地提升文化整合能力,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4~2008年的86起并购重组事件考察了并购公告前后信息结构的变化。发现在并购公告之前,存在显著的信息泄漏。本文检验了并购公告前后知情交易概率(PIN)的变化,发现并购公告前的PIN低于并购公告后的PIN,从而表明PIN无法准确地反映信息不对称程度,因而PIN并不是衡量信息不对称的很好指标。另外,买卖价差在并购公告之前逐渐上升,并购公告之后逐渐下降,因此,买卖价差能够较好地反映信息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并购作为企业扩张的一种手段,最主要的理由是:与内部成长相比,它能使新的统一体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其战略目标.这种扩张方式自被企业广泛采用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浪潮.然而,在方兴未艾的并购形势背后,并购失败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些现象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去探究其具体成因.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扫描的基础上,将并购失败的原因归纳为:并购动机的情绪性和盲目性,并购能力自我评估的缺乏性,目标企业选择的不合理性和并购后整合不到位等四个方面,并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为企业并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转轨时期政府干预是并购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不够。本文从政府干预的行政层次、国有控制权转移及终极控制人变更等多维角度,深入剖析政府干预对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稳步上升,但政府干预对公司并购产生负面影响,各级政府对公司并购的干预程度有差异导致并购效率有差异。随着政府干预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强化,其并购效率依次递减。国有控制权转移市场受政府干预影响其并购效率不高,终极控制人变更下的国有控制权转移绩效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