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提出了第四代港口的概念,将第四代港口定义为"物理空间上分离,但通过公共经营者或管理部门链接"的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港城关系突破了一个港口与一个城市的简单互动,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使相邻城市乃至腹地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联系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2.
海洋强国战略要求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在此背景下,连云港要大力发展第四代港口。当前,连云港发展第四代港口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需要;是港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贯彻十九大报告推进绿色发展的需要。不论是从水深条件、航道条件、陆向腹地,还是港口物流、临港产业、作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等方面看,连云港建设第四代港口极有可能。因此,连云港港需要采取如下措施来大力发展第四代港口:一是健全港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协调腹地的交通建设;二是建成集装箱干线港,完善集疏运设施;三是连云港港口资源整合,加强与国内外港口物流服务的对接与交流;四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地区互动,创新合作方式,完善口岸大通关体系。  相似文献   

3.
湾区经济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在“三力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湾区经济的动力演进机制。结合港口的演进,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剖析了湾区经济演进阶段中港口经济发展与第一代港口、工业经济发展与第二代港口、服务经济发展与第三代港口、创新经济发展与第四代港口的高度契合性。基于世界三大著名湾区的演进历程,重点分析其发展经验,提出了中国湾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湾区经济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在"三力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湾区经济的动力演进机制。结合港口的演进,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剖析了湾区经济演进阶段中港口经济发展与第一代港口、工业经济发展与第二代港口、服务经济发展与第三代港口、创新经济发展与第四代港口的高度契合性。基于世界三大著名湾区的演进历程,重点分析其发展经验,提出了中国湾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推进沿海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港口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迫切需要。港口是福建的重要优势,而港口开发必须与产业的布局、城市的扩张相协调,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加快形成海峡西岸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  相似文献   

6.
唐山港城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唐山市港口资源优势以及唐山市腹地经济发展基础,研究了唐山市港城经济互动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困难,结合唐山市港口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港城经济互动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港口从以装卸为主第一代港口,经历以交通枢纽为主要目的的第二代港口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作为资源配置中心的第三代港口,港口管理与生产作业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而伴随着港口功能和业务不断的拓展,港口现代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港VI企业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港城互动理论的视角,文章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福建省三大港口与所在城市之间的互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三大港口与所在城市的港城互动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厦门港口子系统与城市子系统能够互相促进二者之间的发展,不过城市经济对港口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显著些;福州港口子系统与城市子系统二者的相互推动作用不显著;泉州港城市经济对港口的发展有较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港口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陈洪波 《当代经济》2009,(13):78-81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拓宽了港口内涵,拓展了港口与城市互动的范围,丰富了港城互动的形式,同时也决定着港城关系的发展趋势.当前影响宁波港城互动的问题主要有:港口发展趋缓致使港城互动发展的动力不足;渠道不够顺畅,影响到港城互动的实效;科技创新不足,影响到港城之间深层次良性互动.文章在最后提出新时期推进港城互动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港口竞争国际航运中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港口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港口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与国外的港口竞争蔓延到了国内港口之间的竞争。要实现港口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港口协调的安全机制,组建战略联盟,设立专门机构来统一整合资源,建设航运服务平台,重视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贸易日益频繁的世界经济环境下,传统的港口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港口作为国际贸易重要物流节点的发展需要,构建起跨组织、跨区域的港口物流协同体系,发展柔性化、敏捷化的第四代港口成为未来港口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互联网+”在传统的食品、贸易、旅游、教育、金融、交通等行业的出色表现,为我们解决港口物流协同体系的构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利用“互联网+”构建起港口物流协同体系.本文就利用“互联网+”构建港口物流协同体系的相关内容展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景嵫 《时代经贸》2013,(14):161-162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的互动发展,是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的重要着力点。本文通过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优势,发现产业聚集度不高、腹地封闭发展港口孤立建设、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调整完善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改革行政体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物流网络,编制全面发展规划等措施,从而实现沿海经济带与远腹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上海港的发展遇到两大难题。一是通海航道水深不足,长江口水深-7米.杭州湾自然水深平均为-8米,都不能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舶直接进港。二是黄浦江港区同大都会城市发展间存在矛盾。黄浦江港区目前是上海港的主力,但港区同城市设施犬牙交错,双方发展都受到制约。港口设施从大都会城市的滨水地区撤离是世界性的通例,上海港难以幸免。这也是上海成为国际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一厂重新确定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核心港问题。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核心港非上海港英属。1.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临港工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依托优势港口的资源,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做到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强劲的引擎和重要发展极.本文从莆田市临港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临港工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对加快湄洲湾开发建设步伐,怎样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进行有关探索.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港口经营管理的现状及相关改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敬 《经济师》2011,(5):49-49
目前,全球各主要港口正处于第三代港口的快速发展时期,现代港口的功能已从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向全方位的增值服务中心发展,成为物流、资源流、信息流、资本流的汇聚地,港口发展的又一个机遇期已经来临。文章从实际出发,对现阶段我国港口经营管理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后对下一阶段我国港口经营管理应给予的改进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广东新会的港口物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以港口物流各项指标与当地经济(GDP)的灰色关联度为分析依据,结合实地考察,对新会利用港口—城市互动发展的机制,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天津港口的定位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振玲 《经济地理》2002,22(2):237-240
在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以更大的开放度走向世界之时,港口是天津实现新世纪战略目标的最大优势。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和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的严峻挑战,天津应该把握好发展机遇,强化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树立大港口观念,建立港口产业园区,加大港口设施的建设力度,向现代化国际大港迈进。  相似文献   

18.
《大陆桥视野》2014,(15):34-36
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2013年,青岛港明确了一条极具港口特色的“转型”之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标国内外先进港口,深入开展“五标五定”活动,强力推进思想领域的大解放、经营模式的大变革、港口布局的大调整、体制机制的大创新,全力推进港口装卸、现代物流、资本运营、邮轮经济和港航服务等“五大板块”,加快建设第四代世界物流强港。  相似文献   

19.
2012年6月27日,从国家交通运输部传来消息,连云港港凭借在岸电技术、两化融合以及绿色航运等方面领先全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优势,在与其他3个港口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交通运输部最终确定的全国首个目前也是唯一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区域性和主题性管理试点港。此前,2012年5月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和"第八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会议上,连云港港被授予"2012节能中国先进单位"称号。这说明连云港港在港口现代化建设中从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转型升级迈出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一、洋山深水港与上海市城市互动关系研究 港口与城市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共长的互动关系。对于洋山深水港和上海市来说,就是洋山深水港对上海市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上海市对洋山深水港口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