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针对国内学者往往将韩国的"新村运动"视为"新农村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这一误解,本文从汉语、韩文和韩国官方的英文解释出发,探讨了"村"与"农村"概念的差异,并从其起源、社会背景、宗旨、目标、内容与展开方式入手,分析、揭示了"新村运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运动"、"新乡村建设"之间的差异,进而在全面、正确地理解"新村运动"的基础上总结了该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唯有注重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和谐发展,而不是将两者的发展对立起来;唯有在致力于经济开发的同时,加倍重视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和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制度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韩国的新村运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几十年前,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面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这时,韩国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以此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作了探索。而这些经验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以及对我们目前研究“三农”问题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很多问题与韩国当年面对的问题非常相似,韩国新村运动实行的很多方法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本文在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们的国情.具体分析了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成功的。从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分析总结其农业及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借鉴新村运动的经验,对我国当前正在开展的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制定好“十一五”规划,在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切实迈出步伐,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由中研室、中农办、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和贵州省的有关同志,到韩国就“新村运动”进  相似文献   

6.
曲延春 《农业经济》2006,(10):14-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面对的重要历史课题。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改善了农村环境,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取得了令人羡慕的经济和社会成就,韩国人创造了“汉江奇迹”。韩国新村运动因此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的典范。并且,韩国与我国都属于东亚国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与当初韩国新村运动的经济背景有类似之处,所要达到的目标也相似。因此,考察韩国新村运动实践,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韩国新村运动:发展阶段、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背景与目标,发展阶段与绩效、特点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江苏省是东部的经济强省和农业大省,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成为缔造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强大动力.如何建设江苏新世纪的新农村,韩国的"新村运动"提供了参照和范例.  相似文献   

9.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本文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总结了其成功经验,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0.
黄学平 《南方农村》2006,1(2):15-17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面临着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早已进入工业发达国家的邻国———韩国在实现农村现代化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对其进行认识和借鉴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为此,本文系统地阅述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特别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做法作个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韩国新村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文运用“国家+社会”的分析范式分析新村运动组织动员机制的历史变迁。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过程就是国家动员机制与社会动员机制互相影响,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韩国新村运动中农民的话语权及其实现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农民话语权实现的基础与条件主要是政府职责相对合理的界定、多层次的组织与平台保障、农民权利代表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话语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信息的公开.为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和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明确农民话语权的内容,更要积极地从明确政府职责、提高农民话语权意识、加强组织与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公开等方面为农民话语权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13.
借鉴韩国经验 创造性地建设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韩国新村运动主要是做七件事.一是改善农村交通.新村运动初期,韩国大部分农村积极组织农民修路修桥,到70年代后期,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不少农民无偿让出自己的土地,供村里修路.二是改善农村住房.1971年,韩国250多万农户中的80%住在茅草屋,到1977年,所有农民都住进了彩钢或瓦顶房.三是推广电气化.上世纪60年代末,韩国农村只有20%农户有电灯,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装上了电灯,90年代全国农村实现电气化.四是解决农村饮水困难.  相似文献   

14.
韩国与我国一样,是一个山多耕地少的国家,几十年前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从1970年发起"新村运动"以来,韩国农业与其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成就的取得与韩国政府适时采取的开征乡村发展特别税重要措施密不可分,这对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粮仓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抓住机遇加快解决我省“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也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省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又要结合我省实际发挥好农垦示范带动作用。农垦已具备了这个能力。实施场县共建,搞好以垦带村,是统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同样是一个难题。中国近代比较著名的乡村建设思潮代表人物有梁漱溟、邹平、费孝通、毛泽东等,其中毛泽东、梁漱演在建国前后都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来.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列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同时代的思想家梁漱溟也从乡村建设入手.进行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应该是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强、积极采用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广大农村居民共同来管理和保护环境,形成环保责任制的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保障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倡导环保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构建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需要.新农村建设中会涉及战略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评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如何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使这一重大战略变成我国亿万人民的伟大现实,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它不仅是我国农业经营机制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改善发展环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将发挥不可或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庄经济助推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尤其是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比较好、山水及人文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出现了现代农庄经济,这一新形式的出现,为新形势下解决"三农"以及低山丘陵山区开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问题又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中的城市发展、农地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振军 《农村经济》2007,(9):100-103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一直备受关注,在新农村建设中更是千夫所指.正是基于对户籍制度过去作用的认识,人们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户籍改革寄予厚望.但由于历史惯性以及户籍制度与农地制度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户籍改革的作用是有限盼,激进改革甚至可能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或战略重点应当放在城市发展和农地改革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