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益是评价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然而会计学与经济学关于收益概念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所确认收益的概念既有明显的差异性,又有不可避免的内在联系性.也正是由于两者的相关性,使得会计学吸收经济收益确认上的优点形成了全面收益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全面收益是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的趋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中对利润表的调整进一步体现了全面收益观,是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的又一次趋同.  相似文献   

2.
收益是经济学、会计学、税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理解。三种不同的收益概念--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充分体现了收益确认与计量的复杂性。通过三种收益之间的"量差"分析则使我们认识到会计收益概念向经济收益概念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扩大化是会计与税法双方不断完善健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传统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基本内涵及现时外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收益的特点和在当前经济环境中遇到的挑战,从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选择的博弈与修正中,认为会计学中全面收益理想内涵是与经济学收益完全契合的概念,是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博弈过程中达到和谐和统一。同时在分析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全面收益报告模式的基础上,依据现行经济环境和会计计量条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收益表报告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概念的比较无论经济学家将收益概念理解为“财富的增加”还是“内在的、风险的和垄断的收益”,就其收益内涵而言,都着眼于期末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实际物质财富的绝对增加。而会计学家的理解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交易所取得的已实现收入与其相关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显然,会计收益是配比的差额,经济收益是财富的增加。从收益的确认原则来看,会计收益以实际发生的交易和收入实现为基础,只包括实现收益,将未实现的持有损益排除在外,这不仅使收益计量具有可验证性和客观性,而且也体现了稳健主义思想。而经济…  相似文献   

5.
从中美收益概念看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美收益概念及其会计处理的差异(一)中美收益概念的差异。我国会计界将会计要素归结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企业会计制度》将利润定义为: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中阐述了十项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分配、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和利益,并将全面收益定义为:是企业报告期内除业主以外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或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FASB将全面收益分为两个部分:净利润和其…  相似文献   

6.
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汝莹  符蓉 《四川会计》2003,(5):14-15
“收益”是使用频率很高的经济术语,长期以来,在经济学家与会计学家那里,对它的认识与理解存在颇大差异,并由此带来不少实践问题。正确揭示收益的经济学内涵和会计学内涵,赋予它正确的含义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引入全面收益理论,这是提高我国企业整体收益水平和收益质量的关键。1.经济学“眼”中的收益经济学家中最先提出收益概念的是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就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紧随其后,许多经济学名家进一步完善了一般收益…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理论对会计学研究的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会计研究领域,会计学研究与经济学理论的连接越来越密切。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会计目标和全面收益理论、用经济学观点研究会计准则、以经济学立场剖析会计诚信缺失以及将经济学的实证方法用于会计学研究等等,经济学对会计学研究的支持加深了会计学研究的深度,会计学研究对经济学的应用拓宽了会计研究的广度。正确处理会计学研究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和推进会计理论研究,更好地为会计实务服务。  相似文献   

8.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计量与审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概念 (一)会计收益的概念从操作的角度讲,会计收益被定义为本期交易中已经实现的收入和与此相对应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会计收益的五个特点:一是会计收益是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主要是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减去实现这些收入的必要的成本)。从传统意义上讲,会计界是用交易观来计量收益的。二是会计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是指某一期间的财务成果。三是会计收益是建立在收入原则之上的,需要对收入进行定义、计量和确认。四是会计收益需要依据历史成本计量费用,要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一项资产按照获得时的成本核算直到被销售,才能确认所有的价值变化。因此,费用是耗费的资产或耗费的获得成本。五是会计收益要求当期实现的收入与适当的或相应的相关成本联系。因此,会计收益是建立在配比原则之上。从本质上讲,某些成本或期间成本被分配或与收入相配比,而其他的成本则结转为资产。  相似文献   

9.
会计收益·经济收益·经营收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益是企业经营成果的体现,由于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理论界有会计收益、经济收益与经营收益三种不同的观点。这三种收益是不同的收益概念,笔者在阅读以往文献的基础上,首先说明三种收益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了三种收益的核算方法,并指出了三种收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全面收益: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益主要是由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所决定,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收益对利益相关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收益有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之分,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是会计收益,由于受特定会计核算准则的约束,会计收益并不能反映人类财富的净增加,而经济收益由于  相似文献   

11.
综合收益概念已经被正式引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在设定一个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收益确定模型,然后逐步引入各种影响因素,分析会计理论和实务在不同经济环境下,为了反映经济收益而作出的会计收益指标的具体选择,并对会计收益指标选择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计量与审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概念(一)会计收益的概念从操作的角度讲,会计收益被定义为本期交易中已经实现的收入和与此相对应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会计收益的五个特点:一是会计收益是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主要是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减去实现这些收入的必要的成本)。从传统意义上讲,会计界是用交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数豆者(会计人)的经济人属性分析,用主流经济学理论对数豆者诚信问题给予了解释,又以经济学眼光站在会计人角度分析了诚信的成本与收益,并结合成本与收益模型针对当前存在的诚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收益作为一个基本的会计学概念,其内涵和人们对其认识的演变对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对收益概念进行认识和评价,必然会得出不同的收益观.而不同的收益观,又会引发对收益的实现、确认、分配等问题的不同理解,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基于此,本文对三种收益观进行以下剖析.  相似文献   

15.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一)资产负债观的主要观点。资产负债观指直接用资产和负债来确定收益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所有者的投资及对其分配利润除外。这种观点认为收益的本质是某期间净资产的增加,而不需要考虑交易或非交易,只要引起净资产变动就确认收益。  相似文献   

16.
<正>在正式文件中最早提到综合收益总额、其他综合收益概念的,见于《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会[2009]8号文)。根据会计准则解释:综合收益,是指企业在某一期间与所有者之外的其他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变动。综合收益总额构成包括两部分: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其中,前者是企业已实现并已确认的收益,后者是企业未实现但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已确认的收益。文件中对其他综合收益的描述为:其他综合收益,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  相似文献   

17.
一、“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及相关概念的解读评析 1、调整期初留存收益。《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适用于上市公司等企业,以下简称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适用于其他所有企业,以下简称旧准则)规定:企业按规定调整前期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时涉及及损益的,应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一并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一)环境会计的概念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 Accounting)又称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收益观与全面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会计学收益观 会计学收益观采用的是“收入费用观”,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实际经济交易的结果是通过会计核算在四大假设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运用会计的专业方法确定出来的。其特征为“三位一体”,即遵循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由于它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学收益观得到了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作为追求利益是“理性经济人”的一种本能,不论是会计欺诈行为产生的任何一种因素,其最终结果都表现为“收益”和“成本”的比较。按照经济学上的“成本——收益”原则,当会计欺诈行为产生的收益高而成本低、风险小的情况下,会计欺诈行为的泛滥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