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加快耕地后备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更好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天津市建立了耕地后备资源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6,(3):61-64
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分析了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状况及其限制性因素,并提出了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为其他草地;2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该区域占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72.16%;3地形坡度指标对全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影响最大,其次为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生态条件等。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土地调控和耕地保护等需要,天津市在去年底对2000年出台的《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吴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刚刚结束的全市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今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市局将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耕地占补平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确保全市耕地占补平衡》一文是李英儒局长在秀山召开的全市土地开发整理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对指导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望各地结合实际研究抓好落实。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从10月1日起施行,这是天津市出台的首部土地开发整理管理政府规章。该《规定》的出台,对促进和规范土地开发整理,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认识新形势下我国可持续土地整理和耕地保护的形势内涵,分析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关系.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人口、经济和环境等多重压力,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可持续土地整理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土地整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8.
编辑按:耕地开发和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情况千差万别,影响因素复杂,工作十分艰巨。《耕地开发保护问题与思考一》的作结合实际工作,列举了耕地开发和保护存在的八大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耕地的保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和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利用好宝贵的土地资源。现将《耕》推荐给广大读,共同探讨,以切实做到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好宝贵的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湖南省资兴市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方法的GM(1,1)模型对资兴市未来耕地资源需求进行了预测,为资兴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廖平凡 《价值工程》2012,31(34):116-118
以土地资源总价值理论为基础,对耕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构成进行了分析,包括耕地实际生产收益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生态安全价值四个部分,探讨了各价值构成的测算方法。并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测算该市耕地单位面积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用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土地改革趋势以及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背景入手,探讨了农用地流转与18亿亩耕地红线的关系。认为农用地流转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有助于促进耕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有助于保障农民的权益。但农用地流转也会造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困难,存在强制流转等风险,针对此风险提出了构建农用地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监管等完善农用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唐守英  雷国平 《活力》2010,(6):129-132
耕地集约化利用则是当前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和质量日益下降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本文以黑龙江省逊克县为例。从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利用程度3方面构建了适合县域特征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空间上对2006年逊克县各乡镇耕地集约利用差异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逊克县在耕地集约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耕地非农化现象突出,农村劳动力将会逐步流向非农产业,导致耕地利用效率降低,同时由于自然灾害、水土流失、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导致耕地资源数量和产出水平有明显降低,总体上各乡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为了进一步提高逊克县耕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必须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结构优化以及增加农业投入等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able land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rom 1990 to 2015 and detects the driving factors of arable land change.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rable land are discussed an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regional rural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1990 to 2015 and the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in the south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able land with a proportion of more than 75% lies in the low elevation and slope. The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in Beijing has also decreased faster than in other regions because most arable land was converted primarily into construction land due to urban expansion. (2) The mechanism showed that county economies and populations influenced the change in the quantity of arable land, and the position and natural conditions influenced the pattern changes in arable land. (3) Finally, this paper detail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terms of legal institutions,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nd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which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rable land protec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都市地区耕地保护问题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耕地资源大幅减退,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都市地区,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已接近或低于安全警戒线,耕地保护问题已成为实现区域粮食与基本农产品供给安全、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控制点.以上海市为例,阐述了大都市地区耕地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以及进行耕地保护的困境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耕地保护规模及对策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城市边缘区耕地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目标。城市耕地保护规模的确定已成为控制建设用地扩张,缓解耕地非农化压力的关键。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耕地变化的特征,并采用粮食安全预测法对耕地保护的规模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紧紧围绕保护现有耕地质量、拓展新增耕地来源、提高新增耕地数量质量、市域统筹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提出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市创新耕地保护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市创新耕地保护模式切实可行,相对于其他耕地保护模式更具有可实施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对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国其他省市的耕地保护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白云天 《价值工程》2011,30(18):287-287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内在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确保吉林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的对策。研究的方法是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的结果是通过对近年来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人地矛盾极为尖锐和突出,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研究的结论是增强国土忧患意识,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发挥市场基础作用;遏制地方政府冲动,发挥制度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重庆地票交易制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指标,保护国家耕地,引起了各方关注。但目前全国范围内推行地票制度的省市较少。根据重庆地票交易的特点,设计出地票跨区域流转制度,以与上海市跨区域流转为例,通过两个城市间地票跨区域流转与落地,为上海市提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向重庆市输送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地票跨区域流转使用,本质上是土地发展权的转移,实现两个城市共同分享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The conventional argumen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TDR) shifts the power of land use regulation from the state to the market is increasingly under challenge. In China, the state's grip on land is reinforced through TDR, in which the state is both regulator and player. This state-dominated form of TDR affects China in three ways. First, competing aspirations of different scales of government complicate how TDR is implemented. Although the central state promotes TDR to maintain a national balance of arable land, some local states instrumentalize it to expand their landed basis of accumulation. Secondly, TDR tends to benefit the state but not its people. It may increase the fiscal income of the sending government and lessen the land shortage of the receiving government, but sometimes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terests of land users without land ownership. Thirdly, given the state's deep involvement in TDR programs, the key for China's TDR to protect arable land lies not so much in clear property rights or a fully fledged market as in effective checks and balances regarding the state's powers over TDR. These three observations attest to the embeddedness of TDR in 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