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国家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各地先后成立土地储备机构,对城市土地实行收购、储备、开发和供地四个统一,这一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的城市土地市场开始规范.土地收益的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行政指导与市场选择相结合——土地储备之武汉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土地储备机构。总体来看,土地储备机构的运作模式有三种:一种是以杭州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垄断土地的收购、储备,具有极大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房地产》2008,(6):69-69
1996年,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在上海成立。11年的发展历程,年轻的土地储备制度经受风雨洗礼,迅速成长,在我国土地市场发展进程中留下重重的足迹,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关注土地储备贷款风险 土地储备制度的创新,是我国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事件.1996年,上海市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5.
强浩 《上海土地》2008,(2):18-21
前言 土地储备制度已成为我国经营性土地可持续供应的重要环节.随着各地各级土地储备机构的成立和运作,资金已成为制约土地储备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96年8月,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诞生;1997年8月,杭州土地储备制度开始启动,其建设成果和经验在1999年全国土地集约利用市长研讨班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99年6月,国土资源部以内部通报形式转发《杭州市土地储备实施办法》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通知》,并向全国推广杭州、青岛两市开展土地储备的经验;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务院15号文件),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试行收购储备制度”。从此,众多城市纷纷成立土地…  相似文献   

7.
自199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土地发展中心,开始土地储备制度的探索以来 ,对革新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供应体制与机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效果明显,各地纷纷效仿。但土地储备制度运行中的障碍因子,阻碍了土地储备制度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土地储备制度:在发展中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8月,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诞生。1997年8月,杭州土地储备制度开始启动。2001年4月3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务院15号文件),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试行收购储备制度”。从此,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土地储备机构,土地储备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经过几年的发展,土地储备制度是否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还存在哪些问题,就此记者专程采访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中心钟京涛先生,对土地储备制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记者: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经过几年的发展,其作用和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9.
李丽琴  刘翔 《基建优化》2005,26(3):59-61
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管理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储备制度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加强对土地储备制度的研究,完善土地储备机制,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来源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土地储备资金来源渠道现状分析从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作实践看,土收购储备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1.政府财政拨款。一般是在土地储备制度建时,政府财政拨给一部分资金作为资本金或周转金。例如,杭州市1997年8月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时政府财政向土地储备机构投入资本金4000万元;岛市1999年7月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时,市财政向地储备机构注入注册资金20万元,周转资金2000元;沈阳市2001年5月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时,市政向土地储备机构投入启动资金5000万元。但是,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其土地收购储备拨一…  相似文献   

11.
上海作为土地储备制度的创始城市,在政府职能让渡、提高公共绩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不仅仅是一种示范效应,同时也是当代新公共管理发展的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一、制度分析1996年11月,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隶属于原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供应总量失控、规划实施的难度大、土地招标拍卖制度难以推行、国有土地资产闲置浪费和人地矛盾突出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土地再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土地储备制度的成熟经验后,在部分地区开始探索推行土地储备制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概要介绍了我国推行土地储备制度的基本做法,论述了土地储备在法律法规、融资渠道、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渐进式的发展策略,和逐步推行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建议。本刊特在此刊出,以飨读。  相似文献   

13.
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问题的提出土地储备是政府高效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一种常用手段,自1996年上海土地发展中心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内,这一制度在全国许多城市得到了广泛推行。土地储备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出台、执行,是我国又一场新的“土地革命”,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政府部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与适应这一新的土地制度,是每一个开发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二、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土地储备是一种简略的提法,它的完整概念应是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开发)和土地供应的全过程。所谓土地储备制度,是…  相似文献   

14.
孙丽  高原 《活力》2010,(2):171-174
土地储备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已在我国各地试行。它的实施。实现了政府对土地的集约化统一管理,保障了国家作为城市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也为国有企业脱困以及净化土地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土地储备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土地储备机构的设置、土地收购的性质、土地储备的范围等,  相似文献   

15.
王晓燕  乔霞  梁婷  张锐 《价值工程》2010,29(13):241-243
随着1996年上海等地开始借鉴国外经验,摸索土地储备制度的同时,陕西省各地政府也于2002年前后纷纷建立了专门的土地储备机构并出台了相应的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调控土地和集约化用地的主要手段,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给相关权益主体造成了一定的利益得失。结合陕西省政府及农民等土地储备权益主体在土地储备过程中公信力和征地补偿权益得失的分析,提出创新土地融资方式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促使政府和农民的权益达到损失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储备土地供应方式的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储备是指城市政府依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收购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与储备,以供应或者调控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它是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而产生和发展的。自1996年上海成立土地发展中心至今,全国已相继建立了城市土地储备机构2000多家。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管理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储备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盘活国有土地资产的方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应该加强对土地储备的研究,完善土地储备机制,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上海长远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自1996年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成立至今,上海土地储备制度不断进行着调整变化,旨在建设一个法治、规范、透明的土地市场,走一条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市情的土地储备之路。本文对上海土地储备制度进行分析和研讨。  相似文献   

19.
前言 土地储备是政府及其授权机构通过收购、收回、置换、征收等方式预先取得土地,并进行整理、开发和储备后,按照土地供应计划供应土地的行为。上海于1996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2004年又相继出台了《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及《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实施细则》,形成市、区两级的土地储备管理模式。自2002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11号令),  相似文献   

20.
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1996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历时10年,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时候,迫切需要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土地储备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提出加快推进的措施和建议。一、上海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提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中的一个创新土地使用制度是决定国家土地资源配置的一项根本性制度。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土地资源一直延续着以行政划拨、无偿使用为特征的计划经济的配置方式。改革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