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农业,民生所系,国之根本。因此国家财政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农业加以扶持和保护。近年来。我国的农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相当多的观点认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并纷纷要求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有鉴于此.本文想通过对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的相关数据分析,采用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支农净支出、支农支出增长速度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国家财政支农份额与农业GDP份额四个指标.尝试着对我国财政支农的力度做出评价.并希望通过这一分析研究.能对国家财政如何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财政支农资金配套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加大农业支持力度的重要方式.然而,实践表明,财政支农资金在配套基础、配套态度、配套过程、配套效率上均存在诸多弊端,有待通过提高各级政府农业支持的财权与事权匹配度;健全农业支持资金供给方式;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再分配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帮扶力度等途径,进一步优化现有财政支农资金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基本内涵 财政支农资金实际上是全部财政支出项目中用于支持农业资金的汇总和综合。从我国财政部门的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有大、中、小三个划分口径。小口径仅仅限于财政资金用于纯农业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相似文献   

4.
财政支农资金在国家财政资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几年由于多方面原因,财政支农资金出现大量流失,并已影响了我国农业正常的发展。 一、财政支农资金流失现象综述 财政支农资金的流失,可以从两方面说明: 1.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的流失。在国家财政农业资金中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农业资金两部分,而且地方财政农业资金所占份额一般都在80%  相似文献   

5.
财政农业支出在农业经济增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如何利用财政农业支出高效率地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良好效应是个亟待实践的课题。根据我国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通过建立双对数计量模型对各自具体的绩效贡献进行分析,得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中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具有更加高效的积极影响,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相关关系。利用陕西省1980-2009年数据对陕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财政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支持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海滨 《经济界》2000,(4):76-78
投资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农业上,为了解决因建设周期长从而投资回收相对较慢等矛盾,发展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将民众投资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弥利、国家财政短缺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是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业的投入主体为国家财政、农户和少量的外资,各种渠道的筹资情况如下:(一)国家财政1.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呈波段性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总支出中农业支出的份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1996年的8.82%,下降了46个百分点。这一期间的最低比…  相似文献   

8.
在对现代农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简单梳理的基础上,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四个方面考察了现代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然后深入分析现代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提出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使财政政策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由于资金的有限性,决定了强化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本文在分析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提出加强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为实施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改善农业投入状况,提高农业投入效益。  相似文献   

10.
张颖 《河北财会》2001,(5):36-37
我国的国情及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则是政府支农的主要手段,这不仅在古代,即使在现代也尚且如此,因此,强化政府支农职能作用,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就成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农业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然而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地来财政支农的发展变化,虽然支农支出的绝对量有所增长,但其所占财政支出比重却呈现出了下降→回升→下降的态势,这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结为政府不重视农业,如果我们拓宽视野,从国民经济宏观全局进行分析,则不难发现,其根结在于国家对农业资金分配政策所进行的调整(即农产品提价和减少支农支出)。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提高了,而粮油食品销价曾经长期维持原来的低价水平,国家财政承担了购销价格倒挂产生的差价补贴。为了不影响居民的生活,随着80年代末部分粮油食品销价的放开,国家增加了对居民的价格补贴,如此一来,财政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数额逐年上升,成为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成为影响财政支农支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记者最近调研时发现,作为政府对农业扶持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每年全国的财政支农投资规模在2000多亿元。但由于支出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有70%左右用在了农业行政事业单位上,而没用于农业生产本身。有钱养人无钱办事国家各级财政支农资金  相似文献   

12.
财政农业资金投入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杠杆,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职能作用。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模式,加大对农村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就能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潘建华 《山东审计》2001,(10):29-29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改革的重要形式,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和财政收入,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一条成功之路。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已成为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作为政府宏观综合调控的财政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比重,确保财政资金总量持续稳定增长,这是新形势下强化财政支农职能和发挥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作用的一个根…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预算支出中专门用于扶持农村、牧区发展生产的建设资金,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扶贫开发资金”以及“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中用于生产建设的部分。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运用经挤手段对农业实行倾斜的最集中、最直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支农新体系非常必要。本文在分析了现阶段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财政框架下支持农业发展的支出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与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的提升,所以财政支农的资金逐年增加。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农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做好支农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就成本核算应用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市财政农业支出所出现的问题、WTO的加入对财政农业支出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在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呈现出的新特点,我们认为.应尽快按照公平与效率原则构建适合我市市情的财政农业支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具体地讲就是把农业财政支出划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农业公共领域的财政支持,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当前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健全条件下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描述农业总产出,以资本、人力、财政涉农资金为投入要素,构建生产函数和影响因素回归方程探求财政支农支出对于资本、人力和政府投入的影响,进而建立了用以描述我国财政涉农资金对农业发展影响的联立方程组。通过计量分析发现: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是影响农业总产出、农业部门年末资本形成的显著因素,而农业部门年末资本存量也与其滞后项显著相关。并且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相关性,除此之外,农业财政支出还受到财政总投入的显著影响。但政府财政投入对于农业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农业"就业刚性"的存在,其主要受到农村人口总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增长很快,但受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等因素影响,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与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并不匹配。为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要对支农资金重新进行科学分类,通过资金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主要内容和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与投入,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大,支农专项资金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