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泉移动及大温泉旅游度假建设——兼论熊岳温泉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旅游资源不能移动概念,本文就温泉移动的条件进行了逐级的技术分析。通过温泉移动,温泉所在区域具有了扩大空间规模的可能,文章进而讨论了大温泉度假建设的有关技术和发展中应给予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温泉旅游的内容不单纯是洗浴,也不能简单地扩充到常规观光与休闲产品上,温泉旅游还存在着其独有的基本构件.本文指出温泉旅游的基本构件包括泉源、温泉聚落、共有汤、温泉寺院、温泉地的线、入口和温泉故事等对象,应对这些对象进行文化挖掘和组合,从而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和温泉旅游开发的文化含量. 相似文献
3.
<正>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文章基于旅游管理视角,文章对福建省福州市温泉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旅游管理、旅游市场、旅游决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更好地把握庞大的旅游市场,对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扩大旅游市场、推动决策宣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虽然福州温泉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福州温泉旅游市场的单一性与特殊性使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因此,文章从旅游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福州温泉旅游的市场现状、产品设计、服务设施与质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温泉旅游度假区是我国近期兴起的一类旅游项目。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和文献总结,本文对影响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是:温泉资源综合素质、自然和人文景观环境、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温泉旅游文化特色、空间集聚和竞争以及决策者行为,它们通过作用于温泉旅游开发选址和开发特色共同影响温泉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7月30日下午,忻州市外事旅游局在顿村交通培训中心召开大营温泉旅游规划评审会。山两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忻州市市长助理贾真、忻州市外事旅游局局长苏高田、大营温泉旅游度假村管理局局长赵先虎、原平市委副书记王润才、原平市政府副市长张清池、大营温泉旅游度假村管理局副局长刘勇等领导和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的专家教授参加了评审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游客对于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塑造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真实性,给旅游产品打上真实性标签,是摆在景区经营者面前得一个重要课题。其开发必须遵儋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和农民致富等原则,有利于指导当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开发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特征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乡村旅游者“求美、求新、求异、求特、求真”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下)——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坎内尔掀起的"真实性"研究热已逾30年,其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这既反映出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凸显旅游主体—游客体验的重要性。然而,就研究者日渐褊狭的视域来看,旅游客体真实性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从松散到几近断裂,旅游主体甚至以"悦纳万物"的信仰姿态视一切"存在"为真,从而收获真实的体验。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究竟是谁决定或影响了谁?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旅游客体之"虚假"的重新界定和对旅游体验之"真实"的再度好奇,并因此形成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纷争局面。有鉴于此,对国外真实性研究做一番缘起、视角、界定等方面的梳理和反思,或将对国内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正>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养生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但就目前来看,巴马仍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为主导。发挥休闲养生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是巴马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巴马赐福湖景区的开发是巴马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文章围绕巴马休闲养生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赐福湖休闲养生旅游开发的原则、市场定位和对策,以期有效促进巴马旅游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坎内尔(MacCannell)掀起的"真实性"研究热已逾30年,其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这既反映出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凸显旅游主体—游客体验的重要性。然而,就研究者日渐褊狭的视域来看,旅游客体真实性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从松散到几近断裂,旅游主体甚至以"悦纳万物"的信仰姿态视一切"存在"为真,从而收获真实的体验。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究竟是谁决定或影响了谁?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旅游客体之"虚假"的重新界定和对旅游体验之"真实"的再度好奇,并因此形成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纷争局面。有鉴于此,对国内外真实性研究做一番缘起、视角、界定等方面的梳理和反思,或将对国内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11.
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回顾了现代旅游中"本真性"概念及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本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所涉及的"本真性、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以及"本真性、怀旧与遗产旅游"等主要问题.文章指出,"本真性"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指出旅游科学的"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的渊源;提出应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的理由;概述了遗产科学对"原真性"概念的认识发展;从旅游价值观偏好层面对当代旅游科学中出现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诸提法进行了评论;最后,较为概括地辨析了原真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具体处置. 相似文献
13.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3,21(6):545-561
This paper suggests a life cycle model for aboriginal arts performance in tourism related situ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thenticity. It is proposed that aboriginal arts performance is subject to a change and potential revitalisation process which consists of five stages: (1) the primordial state; (2) increasing involvement; (3) situational adaptations; (4) revitalisation; and (5) management for change, conservation or decline.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concerning authenticity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It is designed to help understand and manage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world in which aboriginal arts can decline, survive or change. 相似文献
14.
真实性是现代旅游中的重要概念.本文对比了学术界有关真实性的4种理论,认为兼顾旅游客体和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符合文学资源亦真亦幻的特点,适宜作为文学资源旅游开发的基础,并以高邮界首镇汪曾祺水乡风俗因项目策划为例,说明基于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的文学资源旅游开发流程. 相似文献
15.
温泉地社会保障功能之国际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整理阐述日本及其他先进国家国民保养温泉地制度的基础上,从SWOT观点分析了我国目前引进这一制度的可能性.进而探讨了在推进温泉地社会保障功能建设中,应该遵循公益性、小型化、多层次和借助医疗保险编号进行管理等原则。另外本论文也可作为一个案例,说明应该从超越旅游的视角看待旅游地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一直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旅游地居民本身对文化旅游项目真实性认知的研究却基本上是空白.本文以九寨沟为例,探讨了社区居民对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研究认为,社区居民对文化旅游项目真实性的认知反映了旅游对地方传统变迁的影响.在九寨沟,经济因素和文化认同是影响居民对歌舞表演真实性认知的关键因素,而他们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中青年居民受旅游经济的影响,将经济因素作为真实性评判的首要依据,而文化认同居于次要地位;而老年居民则超越了利益关系,将他们对九寨沟传统文化的认同作为了判定表演真实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13,8(2):79-103
Heritage tourism takes on a new meaning when conceiv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framework of a diaspora – homeland context. Trip organisers utilise heritage tourism that identifies the signifiers of national collective identity or Peoplehood and construct an experience of authenticity that supports a newly reconstructed narrative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that bridges the diaspora and homeland identities. This paper examines into the differential consequences of heritage tourism on the ethnic identity of diaspora travellers from North America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o their homeland, specifically contrasting Jewish tourists from different diaspora localities making an otherwise almost identical birthright Israel trip. For both groups, Jewish ethnic identity was strengthened, particularly their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Israel. Howev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found in the actual factors that explain this post trip attachment to Israel. The experiential component was more prominent among participan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hile among North American student participants, Jewish background as well as their higher pre-trip motivations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their high post-trip scores of attachment to Israel. Israel thus serves as the liminal domain of diaspora tourists, where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and pre-trip ethnicity as latent as the latter may be, intertwine experientially to generate an expansion of the frame of individual identity of diaspora tourists in their homelan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