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兴起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国际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中间品贸易日益盛行,并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分年度、分行业地测算了连续14年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并实证研究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论是:近十余年来,国际产品内分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同时,垂直专业化比重(VSS)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业行业贸易顺差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收入不平等与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显示,以基尼系数表示的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以产业内贸易指数测度的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理论上研究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工业行业1995-200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行业劳动力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这种负向效应在资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显著。另外,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劳动力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在总量贸易方面,企业出口可以显著提高劳动力收入份额。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2-2007年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相关数据,先后测算了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程度和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模型分析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是造成制造业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程度强化了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中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削弱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内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商》2015,(27)
国际产品内贸易,作为一个新近出现的国际贸易方式,它是如何通过中间介质的传播,从而影响到参与此种贸易形式的国家,进而造成其城乡与不同行业收入不平等。本文通过对中间介质因素的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因素对一国城乡及不同行业收入的影响,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减小收入鸿沟。  相似文献   

6.
两国产品内贸易的利益分配:基本模型及其经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品内分工框架下,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要素禀赋和技术进步两个渠道作用于国家间贸易利益的归属。文章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附加值概念,构建了关于两国贸易利益分配模型。模型结论表明当南方国家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扩展时,会触动北方国家在这些环节的既得利益,引发贸易摩擦。文章运用该模型,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了现状分析,充分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内贸易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仍然处于产品生产的低端环节或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但已经出现产品生产环节或价值链环节的攀升现象。从贸易地理方向上看,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内贸易已经从明显的三角贸易模式逐步转为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去,具有明显的全球价值分割的特征。鉴于全球产品内贸易的深入发展,欧美不断引发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梳理了贸易自由化的含义,并对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模型进行了理论说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际分工由产业间深入到产业内并进一步深入到产品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产业。经典贸易理论以整体终端产品作为潜在的分析假设,因此难以担负解释国际贸易现状的重任。那么,什么是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怎样分析产品内分工的组织或权力结构?本文将以汽车为例,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蒲华林  张捷 《财贸研究》2012,23(1):70-76
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引致贸易伙伴的诘难,国内外学者的实证分析却表明中国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国内价值增值非常有限。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主要表现为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这一特征在机械运输设备和自动数据处理产业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计算1994—2007年零部件进出口的单位价值比率,发现中国出口零部件的单位价值远远低于相同编码进口零部件的单位价值。这意味着中国在进口大量高价值零部件从事终端产品低附加值出口加工的同时,也在制造并大量出口低价值零部件。中国激增的贸易顺差是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副产品,掩盖了产品价值真实的国际分配。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并获得更大的国际分工利益,必须从提高国产零部件的价值开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构建了关于自由贸易环境效应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利用中国11个东部沿海省市1992~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SO2污染排放的三个经济决定因素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中规模效应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了自由贸易引致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了SO2污染排放;而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自由贸易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SO2污染排放。其总体效应为正: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自由贸易有利于减少SO2污染排放,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城乡结合的基尼系数与贸易发展、要素禀赋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贸易的发展与我国的基尼系数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贸易的发展会显著地扩大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贸易与要素禀赋的结合来看,贸易后人力资本相对丰裕的地区其收入差距会显著扩大,而劳动力和资本相对丰裕的地区其收入差距会缩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采用我国31个省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各省份的居民收入差距(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农村之间)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和集聚效应,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空间互补效应;(2)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会引起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对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没有显著的影响;(3)进口贸易总额的增加带来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对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4)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会引起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和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引起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4.
对外贸易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省际工业面板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在影响机制上的差异性,本文重点探讨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增加在我国工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中所起的作用并区分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控制了劳动收入占比与贸易的联立关系之后,本文发现进口贸易的作用显著为负,出口贸易则表现出弱负向作用。此外,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也是我国工业部门劳动要素分配地位弱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入世"后,中日贸易的发展与中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其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为了深入了解中日贸易的发展变化,本文以制成品为研究对象,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借助贸易强度指数、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双方紧密的贸易联系和较强的互补性并没有发生改变。只要能妥善处理诸多政治分歧,双方贸易增长还将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1980-2006年的数据对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主要结论有:(1)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指标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效应。(2)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收入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是非常显著。(3)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也都验证了协整分析的结果。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健 《财贸研究》2012,23(3):8-14,30
基于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国际分工视角出发,比较本土经济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地区专业化空间演化特点。通过空间面板分析,重点考察影响产品内国际分工下新地区专业化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该种新地区专业化能力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作用,其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地区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一般专业化发展对新地区专业化形成具有阻碍作用;工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素质人力资本等是新地区专业化在更广范围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基于我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我国1985-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就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是一种倒"U"形的关系。1985-2004年对外贸易拉大了我国的收入不平等,之后则缩小了收入不平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成倒"U"形关系的成因,并就今后发展对外贸易与缩小收入不平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异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影响了我国农村总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研究 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1986-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基础数据,运用逐步剔除法建立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异的因素及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