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演化经济学阵营中,围绕着维特所提出的连续性假设和霍奇逊等人所提出的普遍达尔文主义,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论。这种争论最初起因于经济学使用生物学隐喻的合理性,但在论战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争论。在对生物领域和经济领域的本体论一致性的认识上,以及生物领域与经济领域是否存在因果关联上,两者是一致的,但就生物领域与经济领域如何产生因果关联,两者则存在分歧。维特的连续性假设无意中吻合了普遍达尔文主义的诸事有因,而就意向性问题,普遍达尔文主义提供了更为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而理性假设也经历了由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发展,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为贴近.完全理性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而有限理性假设的发展是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本文首先论证人的本性并非绝对利己,利他主义是合理并存在的,接着对理性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理性假设的发展以及其对经济研究方法的转变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有什么样的适合这种人性假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意蕴。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有三个维度:哲学层面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经济层面上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资本主义经济层面上人是阶级人。从方法论上看,阶级人假设与经济人假设的不同导致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根本观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论文提出了经济学范式革命在方法论上的一种模式和假说 ,认为经济学范式革命是在哲学本体论的启蒙、引导下 ,经济学家认识到旧范式的不足和局限 ,选择出新的有意义的战略方向和课题 ;从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意义标准出发 ,选择、建构出与自己的战略方向相关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经验事实和理论问题 ;选择和创建出与自己所研究经济事实和经济过程相一致的、相和谐的数学工具 ,作为认知结构和创新手段 ;觉识、构想、设定一个在逻辑上自洽的、在经验上具有丰富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的范式 (研究纲领 )的“硬核”(基本假设 ) ,从而引起经济学范式革命和转换。对新的基本假设的反驳、批评和检验 ,推进着新的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异质性、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演化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经济变迁的演化性质的探究,演化经济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化宏观经济理论。在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方面,它采用了个体群方法,抛弃主流宏观经济理论的代表性个体假设,并关注非最优化的选择结果。在增长理论方面,演化增长模型在异质性的分析基础上,以模仿者方程模拟选择过程,模型中的选择过程导致经济结构的变迁,而这种经济结构的变迁又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演化增长理论的一个新趋势是放弃单纯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分析方法,关注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演化经济学的两种系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化经济学在系统处理方法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导向的演化建模分析方法,而另一种则强调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并对复杂系统建模持抵制态度,尽管在反对主流经济学微观还原论这一点上两者取得了一致,但建立在相似性理论基础上的复杂系统建模更适合对复杂性存在的描述,而强调比较的、历史的和阐释的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的系统分析方法则更接近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7.
基于演化博弈的和谐社会构建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决定了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正统经济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而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存在性构建起科学的理论体系,而行为经济学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依据。互惠性偏好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之一,基于互惠性偏好的个体行为博弈可以改善博弈双方的经济利益,从而为演化博弈环境下群体经济行为从自利型向互惠型的演化创造了条件,最终为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夏晶 《当代经济》2008,(9):146-148
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摒弃了传统的制度是外生变量的假设,力图利用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去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制度对经济的影响。由于制度经济学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入性,难以对其做到面面俱到的分析,本文将只通过该理论对公司委托代理关系和企业治理结构作初步探讨,并给出相应结论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志高  尹贻梅 《经济地理》2006,26(3):353-358,390
经济地理学发展不仅与人文地理的其他分支交互发展,并从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内吸收营养。文章通过历史性地考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尝试探索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考察发现:古典经济地理学时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相互交织、彼此影响;1930、1940时代到1970、1980年代,经济学引领经济地理发展,而经济地理学者没有对主流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期,经济地理学吸收经济学相关理论,实现了文化、制度和关系的转向,同时主流经济学则出现了地理化趋势,出现了新经济地理学运动。1980年代以来,演化思想在经济学界逐渐兴盛起来,演化经济学理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地理学家接受了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开始尝试构建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和经济学的下一个交叉点。  相似文献   

10.
演化经济学的演化与企业技术创新分析的新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演化经济学是近几年兴起的经济学流派。其基本特征就是运用演化分析方法研究动态经济过程。它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和自然科学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技术变迁和创新看作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目前,演化经济学已日益得到经济学界广泛的重视,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回顾了演化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的理论,并分析了演化经济学的产生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方经济伦理研究的实验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实验经济学在经济学界越来越受重视,作为科学认识的经验认识方法的实验方法,逐渐被广泛运用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目前国外关于经济伦理学的实验主要有基于主体博弈的实验;基于计算机模拟仿真的实验和基于脑科学的实验三大类,这些实验都对传统经济学和经济伦理学的偏好理论、效用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等提出了挑战.实验方法仍然是基于经验主义的传统,寻求实验力量与理性力量的结合,运用真正归纳法得出了普遍具有自然主义特征的经济伦理思想.实验方法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其具有可控可检的优势,可为我国完善经济伦理学研究方法论体系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博弈论对正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40年代博弈论被引入经济学之后,现代经济学在许多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作为工具的博弈论与作为思想的博弈论却出现了一种分离的倾向。在作为工具的博弈论满足经济学家对形式主义模型沉溺的同时,作为思想的博弈论却对正统经济学形成了根基性的挑战。博弈论不仅是一种数学工具,更是一种方法论。它引导着人们彻底重新认识经济世界和人们的经济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正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确定性的经济社会观、理性经济人假设、个体主义原则受到了愈来愈强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经济学比现代主流经济学更容易发现经济危机,主要源于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哲学观上坚持矛盾冲突论,从而发现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不一致性;二是在研究方法论上采用平均主义分析,从而更适合使用统计材料和历史材料来考察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正因如此,马克思经济学能够充分认识到自由市场经济内含的冲突性,并从收入分配角度揭示了经济危机的内在根源;相应地,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措施就是,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4.
There has been a quiet revolution in economic theory, led by the New Institutionalists. Pioneered by Douglass C. North, this group argues that institutions are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yet neoclassical economics has no role for institutions. Contrary to many misconceptions, this theory of institutions can be integrated with neoclassical economics, leaving mainstream economic theory in tact, but broader and more relevan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wofold. First, the main argument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ts are summarized. Second, the bridge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economics is explor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the New Institutional approach is fruitful, and that the theory will gradually be integrated with neoclassical economics, until the two merge into a single body of theory.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illovers of recent developments of economic theory into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anlaysis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s, wher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are used; the im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dumping and more generally of policies concern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where new trade theories are very useful;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when markets are imperfectly competitive, where industrial organisation theory is employed. The paper does not only not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but also relates these to the previous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literature. Thus, it can be assessed whether new results actually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cru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相似文献   

16.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类也面临着诸如森林退化、土地荒漠化、物种多样性丧失以及温室效应恶化等生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界定了自然资源的概念,回顾了经济学对自然资源的研究历程,对自然资源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进行了评述;论证了自然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经济学的关系,指出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融合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必然性,以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为重要元素的可持续经济学是可持续问题经济研究的高级阶段,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可持续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保险经济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保险经济学是用一般经济理论来研究有关保险领域问题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保险经济学在国外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 ,它所探讨的问题和分析方法在主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理论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我国 ,该学科的研究还很不充分 ,很少有人使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对我国的保险业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本文按照保险经济学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 ,对该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方面做了简要评述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保险经济学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以期引起这方面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稀缺性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而这个假设又以消费欲望无限为前提。然而自古以来的经济实践一再表明: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常常比生产能力更为稀缺。一旦认识到经济学面临的真问题是生产过剩而不是资源稀缺,我们就有可能创建一种新的理论,从而更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和更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生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在新时期,中国生态经济学在理论研究方面应对以下三个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即:生态价值理论、经济贫困和环境恶劣双重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生态安全的影响。作者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In some of their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1950s, Herbert Simonand Sidney Siegel responded to the so-called mixed strategyanomaly in ways which deserve more attention. They producednot only (i) immediate defences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theirown time, but also (ii) ideas and solutions that have laterturned out to b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choice and decision-making and theseparation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from experimental psychology.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economics can be more responsiveto empirical anomalies than has been assumed. Furthermore, knowledgeof the desirable responsiveness to anomalies can provide meansof avoiding the non-desirable immunity to anomal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