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即时矫正措施制度源自美国,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预防银行破产制度效仿的蓝本.然而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暴露了该制度的缺欠.金融危机中即时矫正措施未能达到有效预防银行破产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监管参数的设置存在重大缺陷.由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并未涵盖银行经营的伞部风险,因此仪以资本充足状况作为唯一指标来判断银行的经营状况并进而采取矫正措施存在片面性.中国的即时矫正措施的监管参数设置同样存在不合理性,需要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予以重构.  相似文献   

2.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出于保证金融业公平竞争、预防金融系统风险和加强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以"去杠杆化"为代表的审慎监管措施和体系不断建立完善的同时,征收银行税的财政政策逐渐成为这两年各国监管当局和国际监管机构的热点话题,尽管银行税的征收还未成为各国的共识,但是近距离审视各国银行税的征收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种政策的优势所在,而且也为我们把握和寻找未来国际银行的监管趋势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增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大,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和大合银行倒闭一系列银行危机.银行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意识到,银行依赖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竞争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改善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银行税的理论探讨与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金融危机时代,出于保证金融业公平竞争、预防金融系统风险和加强危机管理的目的,各国监管机构逐步开始考虑实施银行税政策.但对中国来说,银行税作为一项财政政策的理论和适应性分析有待深化.本文通过对银行税的含义、监管逻辑以及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进而为我们更好地把握银行税这一未来国际银行业监管趋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增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大,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和大合银行倒闭一系列银行危机。银行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意识到,银行依赖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竞争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改善和加强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增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大,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意识到,银行依赖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竞争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改善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银行业存在大量不安全因素会引发各种风险.内部管理不善和内部控制不力是这些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世界银行监管数据库,本文实证研究各国银行监管对银行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1)对银行证券活动的监管会显著地影响银行发展,同时这种监管也显著地提高了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对银行不动产活动、保险活动的监管不会显著地影响银行发展,同时这种监管可以显著地降低银行危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3)其他方面的监管对银行发展与银行危机风险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在进化发展的分叉点附近偶然因素起着还是无序混沌是由分叉点附近起作用的随机微小涨落决定的.本文将其引入到银行突发事件研究中来,首先分析指出银行体系是一个耗散结构体,在此基础上认为银行突发事件相当于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不利随机干扰因素,银行突发事件决定了银行危机.因此,笔者提出建立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以及实行创新审慎的银行监管等措施来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以预防银行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子银行和离岸金融相互关联,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与蔓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金融监管改革,控制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的规模与行为,相对有效地降低了金融风险。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及危机后欧美国家采取的主要监管措施,进而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影子银行和离岸金融的金融监管改革提出框架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危机管理: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银行机构的内在脆弱性使银行机构本身经常面临崩溃的危机.我国脆弱的银行机构由于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风险,因此存在出现资本性危机、资产性危机、市场性危机及体制性危机的可能性.而我国银行机构在对潜在危机出现时的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缺位: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危机管理缺少相应的机构保障,危机管理缺乏预防与应急措施.鉴于此,加强银行机构危机管理应采取危机预防、危机治理和善后处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出现了放松金融管制这一改革背景,影子银行是西方国家进行金融管制创新的一种新型尝试手段.自影子银行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其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影子银行并形成了一套影子银行体系.但是在这一迅猛发展的背后,各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工作却一直有待加强.文章就我国的影子银行监管工作展开讨论,从分析其监管现状出发,进而为如何有效进行影子银行监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性金融监管改革进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人们重新从不同角度审视过去的监管制度。本文正是从在此次危机中受到广泛争议的公允价值计量角度出发,审视公允价值计量的性质与特征,审视其与银行监管的适应性关系。并基于其本质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监管体系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寻找发挥其效力、规避其不足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危机爆发后,美国立即着手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被认为是防范未来风险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性,影子银行体系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并极易放大市场恐慌。本文重点分析了危机前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缺陷及影子银行体系、新法案为解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及措施的可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各国对银行的监督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国际清算银行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表的《巴塞尔协议》在银行的监管方面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银行监管已广泛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然而,在我国,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银行监箭还处在一种"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取向的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竞争机制的引入,银行经营的风险也日益暴露。近几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沉淀和自有资金被呆帐不断蚀空的现象警示人们,我国银行清偿能力问题和支付危机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目前,我国既有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也已开始启动,一旦银行真正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信用问题将立即突出起来。如果没有一套全新的、有效的、规范化的银行监督管理法律制度和一套完备的预警系统及中央银行的最后抢救措施,这种"商  相似文献   

15.
缘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都在积极反思,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强银行监管,促使银行稳健经营。本文结合香港银行业经营与监管的先进经验,着重对银行稳健经营的未来方向和监管跟进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银行业在社会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危机极具扩散性和破坏性,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金融风波,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各国监管当局非常重视对陷入危机的银行处理。尽管各国的经济金融制度各异,银行发生危机的原因及表现不同,但各国危机处理的基本内容还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后,各界普遍认为影子银行业中暗藏的系统性风险是此次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各国监管当局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动态的政策体系作为对危机的响应。银信合作,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我国监管当局的监管对象。本文将介绍银信合作业务的成因与发展,分析银信合作业务的风险,并对银信合作业务的监管措施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少猛 《中国外资》2009,(14):98-99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增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大,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意识到,银行依赖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采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竞争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改善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银行业存在大量不安全因素会引发各种风险。内部管理不善和内部控制不力是这些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商业银行发生危机的情形虽然不尽相同,但在化解危机的做法上却有共同之处。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国家危机管理水平、稳妥推进商业银行改革、有效化解不良资产、加强银行监管和建立商业银行危机补偿机制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六大措施。因此,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做法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危机管理的重要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各国银行业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和商业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很难再适应银行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信贷风险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