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市化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战略,是以"集约、和谐、公平、可持续"为特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本质是农民的市民化,重点是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传统城市化是一种"化地不化人"的粗放型城市化,其弊端,一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较突出;二是城市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改变。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我国城市化发展必须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要在充分尊重历史和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从国家的层面和历史的视角来制定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顶层设计,从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城乡统筹和城市治理等4个方面来谋划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并辅以空间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改革,最终实现"区域协调、位序合理、城乡统筹、城市良治"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下,区域空间结构会有规律地发生三次转型,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农村为主导向以城市为主导的转型,城市化发展由以单个城市为主导向以城市群为主导的转型,城市群发展向同城化的转型。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很大,区域空间结构的三次转型在我国发生的时序不同,全国范围、四大地区、不同省区的区域空间结构都有不同的演进规律。"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应创新城镇化发展道路,推进区域空间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方面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对提升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土地价格存在着双重扭曲,这又加大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文章运用最新的面板VAR模型,利用1998—2011年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三者间的影响机理、因果关系、动态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将东中西部不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土地价格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带来许多挑战,特别是城市水问题不断加剧,"三水"危机越演越烈。城市是水问题最集中,水治理最复杂的区域。城市化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水问题,需要不同的水战略和水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战略和水政策基本上每10年有一次较大调整和提升。中国快速迈入城市社会的今天,城市水问题呈现出高度综合性特征,需要制定符合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的综合性城市水战略,从2000年提出的"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城市水战略,向"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治涝"转型,与此同时,城市水问题治理也要实现转型:向系统性治理、城乡一体化治理转型,并通过引入高技术和体制政策创新促进转型。  相似文献   

5.
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成都市A城区在全市推进产权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探索符合区情的产权改革道路。从最初按部就班的线性改革到最终确定系统推进,期间遇到了一系列其他高速城市化区域也将面临的典型问题:第一,高速城市化区域情况复杂,产权改革面临众多具体繁杂的问题;第二,在确权后,由政府主导的高速城市化"后遗症"有可能爆发;第三,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担心产权改革会牵出城市化进程中的遗留问题;第四,高速城市化区域要开展产权改革,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的难度很大;第五,城市化过程中的"村改居"社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确给谁成为新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日本国土规划改革与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相辅相成,期间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在制定"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战略时借鉴:合理规划国土使用,制定统筹兼顾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实现国土可持续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城市化战略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因现实问题的变化而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形成了东、中、西、东北地区等"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相结合的完整战略格局。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以及基础条件变化的累积性效应将给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变化带来新影响,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流行一个错误的认识:人口流入城市并在城市长期居住就是城市化了。一些地方政府将辖区城市人口比重视为衡量政绩的一项指标,这表明很多人不太明白城市化的深层结构。城市化不仅有一个"量"的问题(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更是一个"质"的问题(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城市地理学中,城市化至少包括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就业吸引能力(城市因为经济发展而产生大量虚位以待的就业场所),二是城乡人口替代(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并长期、稳定地在城市生产和生活),三是生活方式转型(乡村人口的文化观念转换为城市人口的文化观念)。三个条件缺乏其一,就不能算是健康的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生活观念不会立即改变,而是存在一种滞后反应。如果农村居民没有在青少年时期认识城市居民的文化特征,则即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了,也不能及时转变为严格意义的城市居民。这种状况又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化的质(深层结构)要比量(表层结构)更为重要,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必要从小学教育开始。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区域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缩小区域差距、城市化发展具有一致性。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失衡配置问题显著。以变异系数来衡量均等化水平,结果显示出:各区域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但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差距渐趋扩大,其中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差距巨大。这一局面的形成除了历史因素和资源禀赋影响外,政策机制是造成区域差距的关键。因此,应加快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面临着新一轮的政策调整。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点在于:要始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时积极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升级。未来,资源丰富、城镇化潜力巨大的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将接力东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级新区战略看国家战略空间演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1992年浦东新区成立至今,我国共批复了11个国家级新区。作为"新特区",这些国家级新区纷纷落户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和城镇群,具有高规格的制度和政策支持,是我国过去三十年及未来一个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探索改革与先行先试做法、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使命。系统考察了11个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背景、规模及特征,与宏观经济发展相结合,重新认识了各新区在区域及国家转型发展中的地位,提出了未来发展潜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国家战略空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被誉为"城市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一直处于快速发展轨道,2011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51.3%,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社会矛盾凸显、环境负荷加重的关键时期,城市化模式亟待创新。本文在从城市发展质量、城乡二元矛盾、城市社会分层和资源环境危机等方面阐释我国城市化模式转变必要性的基础上,基于科学发展观理念提出,今后应该采取多元集约型协调发展的人本城市化模式,并从发展速度、扩张模式、动力机制、区域分工、城乡关系等方面提出我国城市化新模式实施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与问题从80年代起,我国城市化以空前之势兴起,一如大潮澎湃。改革前,我国设市城市只有172个,如今已增至668个,建制镇从2800多个增至18000多个;城市化水平从20%提高到29%。预计到2010年,我国设市城市将超过1000个,建制镇将超过20000个;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所必须的先导。但是,我国城市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城市总体水平低。我国城市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以位于总排名前3位的上海、北京、广东为例,199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684美元…  相似文献   

14.
以常住、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人口流动率,基于非农产值及其就业所占比重构建工业化衡量指标,测度2000—2012年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变化趋势,并建立面板协整模型对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显示:从纵向看,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工业化均呈不断上升态势,从横向看,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流动人口与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流动人口增加可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对工业化有着显著正向作用;人口流动仅仅是提高了"城市化率"这一指标,真正的"人的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各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迅速进入到了快速城市化阶段,而快速城市化与快速经济增长互为因果,成为我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市快速扩张及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方面,土地生产要素的紧缺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最大的"门槛",耕地保护因此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土地资产的暴涨也引致了房价暴涨等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以地生财"的土地财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而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改革"土地财政"、强化城市增长管理、抑制城市蔓延则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工业化推动的快速城市化后,东莞面临着土地利用效益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东莞生态园从2007年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城市发展转型的务实之路。回顾东莞生态园从污染地区到环境友好生态城区的逆转,总结其务实低碳理念、协同规划方法,以及它所践行的"区域整合—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低碳发展"生态城区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区域政策的主要内容,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也因此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基于Barro和Sala-I-Martin(1992)经济增长趋同理论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省域和城市的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而是存在增长趋异,但在控制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开放化等变量条件下,却表现为条件β趋同。由此表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做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细化区域政策至城市单元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城市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与对外开放,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受自然、历史、行政、经济协作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宏观区域经济格局正经历着一个重新探索与重新组合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已呈现出多类型、多模式与多层次的多元化特征。其中,以大城市为发展核心,具有“点——轴——圈”空间结构与多重循环机制特征的大城市圈,随着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已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这类经济地域单元在我国各类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独具特色与活力,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学和地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影响我国农民工城市化的政策因素主要有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土地政策,就业政策。要推进农民工城市化进程,需要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改变教育二元性,促进教育公平,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20.
在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十三五"区域发展新理念、新空间与新动能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发展与开放战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区域城市群建设、精准扶贫与落后地区发展、"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开放型经济与自贸区建设、区域竞争新格局、飞地经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度建言献策,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