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西方商业银行服务竞争策略的八大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9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八大趋势,即:从成长型战略向素质型战略转变,从功能型银行向关系型银行转变,从一般的客户服务向特殊的客户服务转变,从客户需求管理向客户忠诚度管理转变,从交易型服务规则向关系型服务规则的转变,从提高市场份额为主的营销向以提升客户份额为主的营销的转变,从传统型的服务向理财型的服务转变,从传统单一的客户管理向科学系统的客户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每一个客户的特殊要求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国内银行业为在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努力建设关系型银行。关系型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通过识别客户的赢利性,与客户保持联系,以提高银行的赢利性。客户关系管理由客户服务、挖掘客户潜力和客户关系开发三部分组成,其目标是将客户通过一系列产品交易转变成为终身伙伴。银行电子化环境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核心业务系统和服务渠道系统。核心系统担负银行运作的核心任务,而服务渠道则担负着客户信息获取、金融服务交付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农行网点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农行能否成为国际一流零售银行的发展战略。而网点转型,重在强化价值创造。笔者认为,现代银行业是一个体验型服务的行业,客户价值已经从产品感知型向服务体验型转变。网点转型旨在实现农行与客户价值创造的双重提升:在增强银行网点营销能力,实现客户良好服务体验的同时,扩大了一家银行品牌的知名度。为此笔者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行要实现打造大型优秀上市银行与最大最强个人银行的目标,必须实施好“赢在大堂”营销策略,要通过培训提升员工职业素养;通过营业网点的环境改造,使客户在营业大堂得到优质便捷服务,从而提升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应加强网点服务规范,提升网点营销能力,推进网点由交易型向营销型转变,最终实现提升网点营销能力及规范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银行网点转型是指以客户为中心.以核心价值为导向,实现网点由传统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便于有效提升营业网点的综合服务及营销能力。  相似文献   

6.
银行业从根本上讲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服务与管理理念。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商业银行必须突破传统的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观念,从现实出发创新产品和服务,从"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出发,进行营销业务过程重组与管理机制再造,从根本上快速实现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 网点转型是指网点的业务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用统一的标准,规范网点的服务营销模式,实现服务标准化和客户体验的一致性,以提高产品销售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网点转型并不只是简单的门面设计,更重要的是银行内部文化的改造,如何从交易型的网点转化为销售型的网点,如何提升后台、前台服务流程,这些是网点转型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8.
李琳 《现代金融》2010,(3):29-29
大堂经理是客户进入银行最先接触的银行工作人员,作为一个新的岗位,大堂经理在网点从结算服务型向主动营销型的战略转型中,在对引导分流客户、宣传推介产品、改善窗口服务、维持大厅秩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最近对农业银行东海县支行大堂经理的运转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自助式服务和电子银行等渠道以其便利性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但人们还是偏好通过银行网点获取人性化的服务。因此,数量众多的银行网点仍是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销售渠道。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充分发挥银行网点的优势,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实现网点转型。网点转型是指网点的业务功能由结算交易型向营销服务型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用统一的标准规范网点的服务营销模式,实现服务标准化和客户体验的一致性, 客户满意度。银行网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其客户营销的发展战略既可采用内外兼修的“全面营销”战略,又可以行业为突破口,以公私联动为手段,各类客户齐头并进,加快客户资源向现实竞争优势转化,还可采用有形体验服务营销、让渡价值与实现共同利益营销、文化价值观营销等策略。商业银行客户营销服务团队是实施银行营销计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各大银行把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作为转变经营方式、加速业务转型、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措施强力推进,在电子银行体系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在完善营销体系上狠下功夫,在管理创新方面新招频出。本文从客户使用环境与服务角度对加快湖北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加快了银行传统营销模式转变步伐。一方面,重视数据多渠道收集和集中统一处理,从撒网式营销向以客户行为分析为基础的精准营销转变;其次,以客户需求为向导,从单纯以"销售特定产品"为目的向"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转变;再次,为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从"单兵式作战"向"团队联动营销"转变。笔者在此重点阐述联动营销开展以及与之匹配的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3.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是由原先的储蓄业务发展而来的,那时的银行类似于"生产型"企业,只提供标准化的基础产品,由客户来选购。2005年以来,为了配合客户需求的变化、满足股东对利润的追求,各家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零售业务转型,搞得如火如荼,先后经历了硬件改造、服务提升、培育营销意识和技能等几个阶段,初步完成了从交易结算型网点向营销服务型网点的转变,实现了服务生产力的提升,使传统零售银行从一个"生  相似文献   

14.
周平 《现代金融》2008,(9):21-2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加快分流低端和低效柜面业务.节省前台资源.使营业网点从核算型向营销型和理财型转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银行营业网点业务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迅速增加.面对严峻的网点排队问题,银行要多策并举.发挥大堂经理和电子银行渠道的重要作用,将大量挤占柜面资源的查询、填写单据、缴费、转账汇款、小额存取款等业务分流到电子银行以及其他自助渠道去办理.才能解放出更多的柜面资源来.服务更多的客户,员工才能有时间主动为客户营销产品。  相似文献   

15.
一、网点转型的意义 网点转型是指网点的业务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用统一的标准,规范网点的服务营销模式,实现服务标准化和客户体验的一致性,以提高产品销售能力,增加客户满意度。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推进网点功能的转变,虽然每家银行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太一样,但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提高网点的营销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加快业务战略转型是提升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入手,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业务战略转型的方向是要由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突出业务发展重点,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为保障业务战略转型的顺利实施,提出以下措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正确处理好转型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积极培育中小客户市场和优质机构客户市场,扩大客户基础;实施流程再造,提升银行专业服务的整体实力;强化资本管理,推动业务战略转型;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团队营销新模式;加强基础建设,强化风险管理和合规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面向优质客户群体 ,进行重点营销 ,提供差别服务 ,是银行求得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银行有必要也有可能将自身及相关商户所能够提供的差别服务整合起来提供给客户。银行实现差别服务的重要前提是争取足够多的合作商户 ,说服他们让利给银行的优质客户。银行对优质客户群体可实行会员制管理。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及其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志刚 《金融论坛》2002,7(9):57-60
网络技术的出现带来了银行业的技术革命,更引起了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演变,银行业加速进入了以客户为导向的时代,也带来了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变革的新课题.本文从分析网络技术对银行业的影响入手,剖析了网络时代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与目标;阐述了从上帝型的客户关系管理到战略合作伙伴型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演变内容和形式;在分析银行这种把客户当做战略合作伙伴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基础--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构建数据仓库和建立多渠道的客户交互式服务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即发现金牌客户、维系利润客户和分化改造一般客户.  相似文献   

19.
银行如何在经营管理中把由"以产品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战略落实到实处,发挥价值效用,需要绩效管理的转变。本文主要选择客户关系管理的衡量指标来对客户经理的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建立以"客户为核心"客户经理的业绩考评体系,使客户经理在客户营销维护过程和结果实施全程考核引导,确保客户战略从上到下有效的传导。  相似文献   

20.
一、银行提供的服务的特点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关键在于能否真正了解消费者对银行服务质量的认知,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有针对性的产品和营销策略向客户传达准确的营销诉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施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从而赢得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