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明森  林红 《开放潮》2005,(8):7-10
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成绩彰显。但在贯彻实施省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中,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深化和突破。福建省经济学会与本刊联手编辑《深层次考量“海西”建设》,组织发表全省经济学界一批专家、学者关于“海西”建设有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人们对开创“海西”建设新局面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海西发展战略”已从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协会和海基会关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顺利谈判,也为海峡两岸经济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扎实的制度基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为海西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浙江丽水,与福建南平、宁德接壤。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浙江丽水也被纳入海西经济区发展范畴。  相似文献   

4.
浙江丽水,与福建南平、宁德接壤。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浙江丽水也被纳入海西经济区发展范畴。  相似文献   

5.
王建忠 《开放潮》2006,(3):34-36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第一次把“执行力”概念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在当前福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中,提升政府执行力,将成为“海西”建设的有效助推器。  相似文献   

6.
2009年5月4日,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公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消息一出,股票市场上海西概念股当日掀起了波澜。其实,早在今年3月份海西概念股已经遭到了长达近两周的爆炒,原因也是因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经济体、经济组织及广大企业界之间的联系,促进两岸经济、科技合作与文化交流,福建省人民政府于9月7日在厦门举办第三届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本届论坛以“合作发展、建设海西”为主题,突出“拓展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建立面向世界的海西合作平台,推进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建设,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本届论坛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交流:一是扩大闽台交流与合作;二是深化闽港、闽澳交流与合作;三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经济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启动和推进,无疑将加速福建的繁荣与发展,推进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协作,并产生和发挥重大的经济社会效应.然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快对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必须加强海西现代化经济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管莉 《魅力中国》2010,(31):6-7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已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赣东南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凭借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框架,借助海西现行之力、先试之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最终实现赣东南的大变化、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佩群  李莉 《特区经济》2012,(2):159-161
2011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官方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粤东地区,这似乎说明不用研究粤东地区"融入"海西发展的问题,但是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差异,经济区建设主体与非主体地位也存在不同,因此,"融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突破以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局限性,在建设共同经济区域背景下,从系统学角度研究跨行政区的旅游合作,尝试提出"粤东--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东南一月     
《开放潮》2004,(11):5-6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纲要)》颁发 中共福建省委近日正式颁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试行)》和《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两个相关配套文件同时出台。《纲要》阐述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总体要求和战略目标,提出了构建九大体系的任务,为海峡西岸经  相似文献   

12.
《中国集体经济》2009,(8):15-16
根据国务院支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建设若干意见精神和“海西建设,漳州先行”的总体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加快海西建设的历史机遇,在建设海西战略格局中找准定位,做大做强我市家具、钟表、工艺美术产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经济》:目前,由福建省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构想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泉州将如何参与“海西”建设?郑道溪: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铺开,为泉州发展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泉州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在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中着力构建新的跃升平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力争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中国城市经济》:是否可以认为“创新、创业、创造”的城市精神造就了泉州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排头兵的地位?郑道溪:前不久,福建省委卢展工书记到泉州调研时,以“创新、创业、创造”六个字…  相似文献   

14.
宁德市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实践中提出了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以建设最适宜人居环境为目标,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宁德建设成海西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龙头和中心城市之一,承担着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为背景,从区域协调、产业升级、消费生产衔接,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耦合关系等多维协调性角度提出了建设和发展泉州循环经济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6.
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构建和谐海西,促进祖国统一,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现实意义。文章结合海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不足,对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进行探求,以进一步完善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经济》2010,(2):94-94
1.海峡西岸经济区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8.
李莉 《特区经济》2011,(11):244-245
2011年3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明确了粤东地区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其实不用探讨"融入"发展的问题,但是由于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概念的差异,以及经济区建设主体与非主体地位的不同,粤东地区必须预见融入海西发展的障碍,针对现状,发挥优势,采取积极主动、错位发展等策略,实现广东省提出的粤东地区"五年大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陈琴 《中国经贸》2010,(18):57-58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第二个战略定位是“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南平市作为福建省的北大门,能否真正发挥出经济意义上的“南接北联”、“西进东出”的区位枢纽功能,有赖于现代物流服务能力的增强,要从5个方面加快南平市物流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郑逸芳  林儒卿  周蓓 《科技和产业》2011,11(10):151-153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更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本文探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生态道德建设的客观意义,总结了福建省生态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充分发挥生态道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作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