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兰新高铁的建成通车将打破长期困扰出疆运输的“瓶颈”,使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交流更加紧密便捷,对沿线原有的交通运输体系、城市空间格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明显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兰新高铁建设及运营概况,分析了兰新高铁对沿线经济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兰新高铁:驰骋在青藏天路上的高铁2014年12月26日,兰州铁路局开通兰州至乌鲁木齐首趟动车,这标志着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将全线开通运营。兰新高铁是国家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我国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首条高速铁路,它自兰州西站引出,经青海西宁,甘肃张掖、酒泉、嘉峪关,新疆哈密、吐鲁番,引入乌鲁木齐站,全长1777公里,设计时速为25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  相似文献   

3.
桂林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文章以桂林市5个城区,12个县中的189处旅游地的基本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根据旅游资源属性和游憩活动性质,将上述旅游地复合交叉归并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等三种类型,进一步分析桂林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布局结构特征,论证桂林环城游憩带的客观存在,指出其开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成都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雪茜  黄萍 《特区经济》2007,(3):204-205
成都乡村游憩业的发展具有典型性,是成都环城游憩带上的亮点,具备了成都环城游憩带增长极的意义。而成都环城游憩带的建立,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资源和市场的保证与支持。把乡村旅游纳入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中,以乡村旅游地为点,以环城游憩带为轴,采用点轴发展的模式发展,将带动整个成都的游憩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我认为,无论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还是从当前经济地位和地理经济条件来看,对陇海兰新经济都应分两段来研究。兰新段是战略前沿,陇海段则是战略后方。在西部经济开发过程中,要实现战略前方的尽快突破,必须巩固发展后方,以改善对前方供应和输送状态。在三十多年经济建设中,因为整个陇海兰新经济均属于开发型经济,对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陇海段经济能量不足,从东向西输入兰新段的物资、设备、生活消费品,不得不实行长距离地运转,陇海线仅能起一个水渠作用,对  相似文献   

6.
秦川 《开发研究》1987,(4):41-43
陇海-兰新经济地带,是指以陇海、兰新大铁路为纽带,沿线大中城市为骨干,以东部开放城市连云港为口岸、西部伊犁哈什克自治州霍尔果斯等开放口岸而联结起来的带状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的高铁项目建设,为铁路基建行业带来新的生机,同时也面临了不少新的挑战,其中长三角高铁建设项目引起新一轮的关注.如何确保高铁项目的建设成效,跟踪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跟踪审计进行简要阐述,并将跟踪审计与长三角高铁建设进行结合应用,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待高铁建设达到更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开发研究》1987,(5):40-40
<正> 为促进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崛起,沿线10个省(区)、51个市、地、州的市(州)长、专员、经济协作部门和各铁路局负责同志,于1987年6月在郑州召开了联席会暨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会议探讨了陇海—兰新经济带横向经济联合等重大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横向联合具有可靠的基础。首先,这一地带有纵贯东西、长达4千多公里  相似文献   

9.
<正> 自陇海—兰新经济研究促进会于1986年十二月成立以来,陇兰经济地带已经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已成为新的经济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大跨度、多层次横向经济联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开始在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战略格局中日益显现其地位。在组织建设上,除了成立陇海—兰新经济研究促进会以外,又先后成立了陇海—兰  相似文献   

10.
宋秋 《特区经济》2008,(2):144-146
旅游城市本身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服务设施为居民的游憩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研究旅游城市居民的游憩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课题组以中国西部的中等城市乐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旅游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利用、出游方式、游憩动机、游憩吸引因素、游憩阻力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结论:市民的休闲方式与闲暇时间的长短有关;不同性别、年龄段的市民的游憩方式有显著差异;游憩和旅游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和动机上有明显差异;旅游城市的游憩阻力因素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本文以京沈高铁为研究对象,参照哈大高铁对沿线中小城市的影响,主要是以铁岭西站为例,运用对比法,与相似城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京沈高铁对阜新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并结合当前的社会情况和高铁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高铁以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优势逐渐成为支撑我国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高铁的发展一方面将其运输优势惠及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另一方面也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我国对高铁建设进行了全新的规划。文章从目前我国高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铁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发挥高铁的促进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交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网络的日益完善,高铁沿线城市纷纷步入了高铁新城的建设之中,为城市发展开拓了新区域,但能否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模式和功能定位是高铁新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鉴于国内高铁新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深入分析现有高铁新城的建设背景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其选择发展模式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力求为高铁新城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肖岚 《天津经济》2023,(11):26-30
环城游憩带是大众旅游需求进程化与城市空间布局有序化的必然产物,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环城游憩带的开发与优化.以天津 1978-2021 年各环城游憩地面板数据为基础,在环城游憩地分类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和GIS技术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形成机制,认为资源驱动机制、市场供需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是天津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南京为例,从休闲效益视角出发,在资源特征总结的基础上,对居民城市森林游憩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认为,南京城市森林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但开发力度不足,森林公园类游憩产品的整体宣传与推广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南京居民的城市森林游憩活动涉入度较高,较为关注森林公园的游憩品质,但对游憩活动的休闲效益认知尚不全面。因此,南京应从资源保护、宣传推广、科普教育、设施服务等方面入手,打造生态性、创意型游憩产品,以满足居民游憩需求,实现城市森林公园的多元休闲效益。  相似文献   

16.
高铁的规划建设将促使沿线城市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特别是高铁站场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将使其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本文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提出了高铁站场经济发展研究的议题,以福厦高铁泉州站为案例,评价了泉州发展高铁站场经济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泉州高铁站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城郊野游憩逐渐在我国各级城市流行并开始向规模化发展。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且主要以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主。本次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样本,共回收有效问卷902份,对中小城市居民环城郊野游憩基本特征、游憩需求、游憩地点、游憩场所、游憩活动及障碍进行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检验分析不同时间和区域条件下被调查者的环城郊野游憩地点偏好,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对游憩行为的影响,从而提出中小城市居民环城郊野游憩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郑考 《魅力中国》2011,(15):136-136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民出行需求,国家大力发展建设高速铁路,然而使高铁真正为中国旅客运输事业贡献其应有的力量,需要对其进行细密的规划和建设,并提早预防可能出现得弊端,才能使高铁成为国民出行的交通工具选择。  相似文献   

19.
都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初探——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在对都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发展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武汉市为例对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的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最后从需求前景、可持续发展、产品开发和促销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都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的发展趋势及进一步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快讯     
《中国西部》2015,(3):93
<正>"美丽中国——2015丝绸之路旅游年"启动仪式于2015年元月8日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办。元旦期间,陕西省共接待境国内外游客454.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和16.5%,实现了陕西旅游的开门红。西宁新火车站2014年12月26日起投运,兰新高铁全线通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