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周刊》2011,(9):32-33
世人一直对日本经济误判,说日本经济迷失720年。事实上日本从来就没有经济低迷。衡量经济实力的是GNP,不是GDP,日本不在国内赚钱,在海外赚大钱,这才是日本经济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2.
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上分析,日本某些内在制度的“疲劳”,内在制度系统与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协调,也是造成转型期日本经济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经济是我国长期研究与借鉴的对象,因而日本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内在制度“疲劳”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地完善,但内在制度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内在制度『疲劳』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上分析,日本某些内在制度的"疲劳",内在制度系统与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协调,也是造成转型期日本经济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经济是我国长期研究与借鉴的对象,因而日本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内在制度"疲劳"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地完善,但内在制度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内在制度"疲劳"对日本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无疑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4.
曲力秋 《新经济》2003,(2):58-59
日本能承受10%的负增长? 日本经济自1990年泡沫崩溃陷入低迷已经12年了.12年来,日本政府每年都宣称日本经济将在下一年度复苏,但是,政府的预言总是落空.  相似文献   

5.
截至2011年底,日本的政府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超过200%,成为发达国家中政府债务率最高的国家。日本政府债务高企的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缺口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内政局的不稳定。但是由于日本的政府债务多由国内持有,且日本经常账户盈余、高储蓄率等因素的影响使日本政府仍能维持很低的收益率。但是日本的政府债务仍面临着经济继续低迷、债务依存度高、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储蓄率下降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威胁,随时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6.
美联储等不到下个例会的表决日子,出人意料地提前降息,这是今年以来美联储 的第5次降息行动,把利率降到了1994年8月以来的最低点,表明美联储对美国经济下滑深感担忧。美联储面对企业投资信心不足,股市高台跳水,经济逐步衰退,哀叹道:美国经济已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疲软状态”。 长期处于低迷的日本经济,今年仍无起色。3月16日,日本内阁战后第一次宣布日本处于“温和的通货紧缩之中”。有人为此担心,日本经济继上世纪90年代,已失去了10年后,又将再失去10年的时间。 对当前美日经济的低迷现象,著名的英国《经济…  相似文献   

7.
日本企业素以重视研究开发而著称,但近年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企业也不得不削减研究开发经费。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于1994年度首次出现负增长。 为掌握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下的日本企业研究开发的新动向,日刊《工业新闻》于1995  相似文献   

8.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原因的宏观视角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连续10多年的长期低速,其宏观视角的原因在于,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提供巨大的市场,使日本忽略了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所以,当90年代中国取得技术进步而增强竞争力、美国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而占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制高点时,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就成为必然。笔认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普遍低迷,为我国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9.
新角度     
《新经济》2009,(8):14-14
《朝日新闻》 中国“80后”拯救日本经济:年轻人消费意识淡薄,老年人捂紧钱袋子,日本国内消费低迷,商品卖到哪里去呢?上世纪80年代出生在中国的“80后”是最佳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于2008年起先后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是全球最早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日本于2001年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解决日本通货紧缩和经济持续低迷的困境。同样的政策,由两个国家实施,其结果却大不相同。本文将从两国的经济结构差异,国情,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分析其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日本经济 Z000年下半年,从日本传出的财经大事可谓不少,先有日本经济企划厅7月底选择不宣布日本经济已复苏,接着是崇光百货公司申请破产,然后是政府极力想阻止零利率的解禁,令人不禁再度怀疑日本经济近期稍有起色的持续性。而伴随长期低迷经济出现的日本巨额国债问题,更开始引起不少经济界人士担心日本经济恐怕会进一步恶化,并殃及全球金融市场。 崇光百货公司宣告破产的消息,标志着日本政府以庞大的公共开支来刺激经济和国内消费的努力至今还是收效甚微。综观90年代,日本政府总共拨出了高达125万亿日元大兴土木,…  相似文献   

12.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上任以后曾经提出一系列经济上的措施,希望通过灵活有效的财政政策、激进的货币政策等手段来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帮助当时的日本走出经济低迷的时期,我们将其称之为"安倍经济学".本文对"安倍经济学"中的目标、具体内容以及政策的核心部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安倍经济学"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和功效进行了探讨,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闫坤  汪川 《经济导刊》2023,(11):85-87
<正>20世纪90年代,受“泡沫经济”破灭影响,日本经济结束了高速增长,陷入低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对日本经济“失去”的原因众说纷纭,2003年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对日本经济的“失去”进行解释。根据该理论,在资本市场或不动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后,市场价格的崩溃会使得之前过度扩张的经济主体的资产大幅缩水,大部分企业的目标将会从传统理论的“利润最大化”转向“债务最小化”,从而导致金融体系持续低迷和实体经济持续衰退。  相似文献   

14.
《时代经贸》2010,(3):7-7
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一段经济低迷期 经过一年的时间,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下滑的势头,各大经济体,比如美国、日本等,都已停止了衰退。事实上,这是一次比1929年更大的金融危机。由于各国及时采取了刺激经济的政策,避免了像1929年那样的经济大萧条,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次进步。  相似文献   

15.
如果全球经济呈L形衰退,使日本经济出现长期负增长或严重低迷,则必将对日本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的战略,造成不利影响。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的科技投入,都将向重点方向和领域倾斜与集中,而未被列入重点领域、重点计划的研究开发,更加难以得到支持。长此以往,必将殃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创新知识的积累,许多创新萌芽将可能被扼杀于襁褓之中。  相似文献   

16.
日本经济连续多年不景气,企业的设备投资大幅度减少,失业率上升,政府一再动用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反而使财政赤字增加。日本经济十年来的退步,令各界人士担忧。小泉内阁负责科技政策大臣以及科学技术综合会议的成员,在分析了日本经济的现状后,出谋划策,提出了一个依靠科技来搞活经济的新建议。据分析认为,当前日本经济状况之所以非常严峻,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当前还处于景气循环周期的低谷;二是尚未完全从泡沫经济崩溃的严重后遗症中摆脱出来,股票和房地产等的资产价格依然明显的低迷;三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不断移至海外…  相似文献   

17.
王飞 《经济学动态》2004,(11):10-113
20世纪的90年代被称为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毋庸多说,“失去10年”的原因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的发生期间。泡沫经济时期企业和居民相信土地价格永远上涨的“土地神话”,结果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同时膨胀,土地神话的破灭使得资产和负债情况严重受损,地价的下跌直接打击了信用风险最集中的银行部门,动摇和破坏了日本经济信用体系的根基。资产和负债的严重受损、信用体系的破坏是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时代经贸》2010,(2):7-7
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一段经济低迷期 经过一年的时间,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下滑的势头,各大经济体,比如美国、日本等,都已停止了衰退。事实上,这是一次比1929年更大的金融危机。由于各国及时采取了刺激经济的政策,避免了像1929年那样的经济大萧条,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次进步。  相似文献   

19.
在近些年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优秀企业”保持着令人瞩目的良好业绩,并没有被卷入经济低迷的漩涡。这些企业是怎样保持不败,实现业绩蒸蒸日上的呢?何谓出色的经营?日本产业经研究所在长期调查的基础上,对三四十家优秀的日本企业在经营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优  相似文献   

20.
日本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日本就陷入了十几年无休止的衰退之中。作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这其中必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以免日后中国的经济重蹈覆辙。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的不稳定性被无数研究者和政策制订者所关注,但是将房地产业的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作为一个整体,并探讨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得到的关注程度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相比仍然不足。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对我国不断升温的房地产热潮有所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