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变量,实现经济增长以及作为增长手段的技术进步与良好就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实践表明,严重的失业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危及社会的运行,中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贯彻“就业优先”战略,置就业于优先考虑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城乡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一些学者夸大就业与增长的矛盾,提出就业优先还是经济增长优先的问题,认为就业优先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分析了就业优先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对待失业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并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分析政府在失业问题上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观点聚焦     
《浙江经济》2006,(4):62-63
央行:资源价格改革滞后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发改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勿忘就业优先;温铁军:简单劳动力严重过剩根本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吴敬琏:中国改革四大缺陷;金碚:工业技术的弱原创性和强模仿性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规模递增、技术进步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娟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45-49
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技术进步贡献率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用OSL估计方法建立了样本区域旅游就业线性模型和索洛余值增长模型,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中基于经济规模不变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前提假设与现实严重不符。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弹性和为2.03,呈规模报酬递增,且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贡献差异明显,资本投入要素贡献度高达182%,劳动投入32%。平均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极低仅为一11%,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最后为持续发展西部旅游经济,提出加强技术引进、制度创新及继续大量资本投入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丁胜 《新西部(上)》2007,(12X):31-31,20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城乡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一些学者夸大就业与增长的矛盾,提出就业优先还是经济增长优先的问题,认为就业优先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分析了就业优先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对待失业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并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分析政府在失业问题上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对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进行协整分析,通过对两个协整结果的比较分析引出中国隐性失业严重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解决中国隐性失业显性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欧洲企业对华投资曾是我们技术进步,经济和就业增长的重要来源。然而,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企业也开始对投资欧洲感兴趣。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十一五”时期必须把加快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优先地位,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技术创新,把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努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一五”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重点是产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创业型经济以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创业型经济能形成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经济的高增长、高就业和低通胀,使美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其强劲对手日本由于严重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一厥不振,西欧经济长期处于低迷徘徊、高失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也打破了美国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胀联动的规律,这种经济现象被美国经济学家冠以新经济.虽然目前对新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本质和动力还没有较完整系统的、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但从新经济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大量的个案分析,这次经济增长的外在标志和根本起因之一是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正如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所总结:“我们国家近年来一直经历着单位时间产出生产率的较高增长,计算能力和通信以及信息技术梦幻般的进步看来已是这种有益趋势背后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就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贸易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察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我国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部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由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补偿效应显著,从就业总量来看,技术进步具有正的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先进技术得到更广泛运用 ,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率下降和失业率提高问题却日益突出。研究表明 ,技术进步总是倾向于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 ,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探讨和研究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带动就业率的相应提高 ,减少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当代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果宏观就业压力长期居高不下,转型发展将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实现充分就业之间的"对立冲突",令许多人长期备感困扰,他们认为中国需要奉行劳动密集型战略,继续走"中国制造"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一个同时包括国内部门和国际经济部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月度数据,对日本的经济增长、就业、实际工资利率比、实际有效汇率、净出口比率和贸易条件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论表明:日本的国内部门与国际经济部门的状态变量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而变量之间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很有可能并不一致.日元升值虽然在短期内不利于经济增长,但它对日本实际GDP和就业的长期效应却显著为正,说明日本可能存在着出口成本驱动型内生技术进步机制.  相似文献   

16.
促进就业增长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虽然处于高速增长过程中,但是目前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主要是由于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所致.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其他国家在促进产业就业增长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提供借鉴,并指出中国促进就业的努力方向是兼顾三个方面的平衡,即就业增长和产出增长的平衡、就业增长和生产率增长的平衡、就业增长和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黄婧 《特区经济》2011,(10):122-124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三大趋势:一是重化工业发展优先;二是国有企业发展优先;三是社会投资活动优先。这对就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导致我国的资本深化现象过早出现;二是国有企业优先发展抑制民营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三是投资活动优先导致低效就业。对此,我国必须协调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产值与就业结构的调整究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还是原因?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转移、资本积累在二元经济增长中的相互关系.对该模型的分析表明,虽然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只有总量的高增长率才能导致经济结构的高变换率,因此结构变化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推动经济增长乃至于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而人力资本则是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提高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是实现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将考虑人力资本与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分解为人力资本、复合物质资本、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四部分,探寻其经济增长的源泉,并对西部大开发前后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能源消费为代表的要素投入和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几乎相等;但在西部大开发以后,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四类因素的收敛效应,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出现了显著地经济收敛,而这种结果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共同结果。采用Tobit模型深入分析了能源投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是江苏省惠民优先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战略部署.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当人力资源充分就业时,其他一切非人力资源也同时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处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二、实现充分就业的举措 第一,政府要牢固树立优先意识,把就业工作作为基本目标.市政府要把就业优先作为基本政策,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纲要时,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予以优先考虑.尽快制定促进就业方面的具体规范性文件,明确目标原则、相关政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