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针对中国与54个主要贸易伙伴的HS六位贸易数据,在把贸易成本进行细分并构建解决“多贸易零值”问题的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各细分贸易成本变量对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进而研究在发达国家(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和农产品、非农产品的子样本中,贸易成本对二元边际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经济自由度、共同边界与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贸易成本因素对中国出口产品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是正向的;国家距离、是否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清廉程度等贸易成本对其影响是负向的;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地区)来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地区)二元边际的提升不受距离和经济自由的限制;就不同的产品类型而言,经济自由度对中国出口农产品集约边际的影响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2.
2007年以来,中国与CAREC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但同时CAREC国家间仍旧存在口岸通关不畅、跨国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政策透明度低且变动频繁等制约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的因素。因此,确定并定量测算出CAREC成员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所产出影响的因素及程度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对进口而言,CAREC成员国减少出口证件数和缩短出口时间有利于中国对其进口规模的扩大,但由于中亚地区在中国能源合作中的重要战略地位,CAREC成员国出口成本与中国进口贸易额呈正相关;在出口方面,CAREC成员国缩短进口时间和降低进口成本刺激了中国对其出口的增加,而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使进口证件数与出口贸易额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分析:1981~2007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一个融入双边冰山型贸易成本和多边贸易壁垒的一般均衡模型,本文测度了1981~2007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以此来呈现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大小和变化。测度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平均对外双边贸易成本已经下降到0.4以下,并且在加入WTO后呈更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空间距离依然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中国与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在贸易领域的相互开放程度要高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4.
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对中国贸易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中美高技术贸易所具有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构成不平衡和我国贸易竞争力薄弱的特点;再通过对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技术创新角度找到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最后为促进两国贸易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标: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测度及其分解。研究方法:选取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量和分解。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区域间贸易成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中国的国内贸易成本始终小于国际贸易成本,东北区域和贸易程度相对较低的建筑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的贸易成本较高;区域间贸易成本分解发现距离较远的区域间贸易成本较高,“邻近偏好”明显;经济增长极则表现出显著的“腹地偏好”,即与其经济腹地间贸易成本较低;而东部沿海的“后来居上”主要来源于沿海之间存在的“区域分割”。研究创新: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的演进及其双边特征。研究价值:为促进区域合作、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引力模型基本上以CES效用函数为基础,无法测度贸易成本降低对不同贸易伙伴国间贸易流量的差异化影响程度。Novy(2012)超越对数引力模型弥补了这点不足,本文基于该模型对金砖五国在2000~2010年双边贸易成本弹性做了测度。结果显示金砖五国贸易成本弹性在[245,0.48]间取值不等,变化幅度较大。俄罗斯平均贸易成本弹性最高(36.66),南非次之(29.31),中国最低(1.84)。南非对巴西和中国贸易成本弹性差值比最高,说明降低贸易成本对贸易小国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7.
抓住RCEP正式生效的机遇期有利于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利用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Novy引力模型计算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的出口贸易成本,实证研究贸易成本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的贸易成本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对新加坡的贸易成本最低,对文莱的贸易成本最高;贸易成本对中国出口具有显著负向效应,分行业看,贸易成本与纺织品和高技术品出口呈现显著负相关,对农产品的负向效应不显著。以上发现为中国未来更好构建RCEP经贸合作框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贸易结构与就业结构: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贸易结构不断变动,对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首先建立了一个简明的理论框架,探讨贸易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然后运用投入产出法和偏差分解法对我国1993~2007年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变化的就业效应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动不利于就业,并导致我国的就业结构偏向熟练劳动。  相似文献   

9.
传统引力模型方法在测度贸易成本时,由于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往往事前假定贸易成本的构成并且忽略多边阻力的影响而广受批评。基于一个融入双边冰山型贸易成本的多边一般均衡贸易模型,本文采用的改进引力模型能够弥补上述缺陷。运用该模型我们综合测度了1980~2006年中国与G-7各国关税等价的双边贸易成本。结果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税等价的贸易成本都已经低于50%,与1980年相比,到2006年平均下降幅度高达30%,并且在入世以后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这充分说明近30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正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贸易成本测度模型之不足,在Novy(诺维)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可操作的研究方案,然后运用该研究方案,对1980年到2006年间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成本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0年至2006年中国与日本关税等价的双边贸易成本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日双边贸易成本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孔盈 《价值工程》2013,(14):27-28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多,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非常引人注目。在中美贸易的产业转移中,出口加工贸易,转口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三种新型贸易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产品的价值增值链,并使得中美之间贸易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本文就中美贸易方式的转变对贸易失衡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一个国家出口的商品有很大的可能性并不是本国的企业生产的,而是由外国或者进口国的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自己生产的,也就是这种国际贸易交换的不是单个国家自行生产的产品,而是多国生产的跨国产品。按照目前的情况,显然难以准确计量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和商品的流动状况。证明转口贸易,加工贸易以及公司的内部贸易这三种贸易方式,扭曲了中美两国之间贸易的最真实的经济关系,掩盖了两国贸易利益分配的真实格局。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7年全球服装产品生产与贸易的有关数据,利用可计算局部均衡模型从全球视角实证考察美国加征关税在行业层面的福利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美国对华服装产品加征关税具有比较显著的贸易破坏效应,但由于贸易偏转效应,中国服装对欧盟、日本等第三方市场的出口将有所增加;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加征关税对美国服装产业的救济效果非常有限;第三,美国对中国服装产品加征关税导致美国社会净福利损失要远高于中国社会净福利损失。研究结论对如何应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双边贸易摩擦也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文中在认真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国际及国内原因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指出通过采取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科教投入等措施,才能有效化解贸易摩擦,使我国纺织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美经济合作程度的日益加深和双方国际贸易逆差的逐渐加大,中美贸易冲突愈演愈烈。以中美贸易冲突为经济背景,以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了企业在核心技术及重要制造元件和产品出口销售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提出了企业东方管理策略:(1)“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注重人才价值,提升专业素养;(2)“革弊,须从源头理会”,聚焦核心技术,推动自主创新;(3)“上下同欲者胜”,人心归一,竞合共赢;(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注市场趋势,及时调整战略:(5)“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顺应“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5.
近些来,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日渐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已成为中国企业对美出口的最大障碍。本文对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政府及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应对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In March 2018, the US used an immense trade deficit as an excuse to provoke trade friction with China. This study uses the EGARCH model and event study method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major risk event of Sino-US trade friction on soybean futures marke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ino-US trade friction weakened the return spillover effect between the soybean futures markets in China and the US,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arket volatilities. As the scale of additional tariffs increased, the volatility of the Chinese soybean futures market declined; however, the volatility of the US soybean futures market did not weaken. In addition, expanding the sources of soybean imports helped ease the impact of tariffs on China’s soybean futures market, while the decline in US soybean exports to China intensified the volatility of the US soybean futures market. In addition, while the release of multiple tariff increases has had a short-term impact on the returns of soybean futures markets, the impact of trade friction has gradually decreased.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激烈程度加深,传统的以关税为代表贸易保护方式逐渐被具有更强的隐蔽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取代。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自身的灵活性和隐蔽性,成为继关税保护和配额制以及许可证保护后最难应付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法,也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限制进口的最常使用的手段。面对发达国家各种复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我国如何能够冲破这种壁垒保护己经成为今后国际贸易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以及我国今后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方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Sino-US trade friction incident in 2018 on China's stock market by using the complex network methods. Firstly, we divide the Sino-US trade friction incident in 2018 into four research periods. Based on the GARCH-BEKK model and the Planar Maximum Filter Graph (PMFG) algorithm, the volatility spillover network between China's stock market sectors and the stock price correlation network of China's stock market corresponding to the above four research periods are constructed. N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tors in stock market, we use various network centrality indicators to build a systematic importan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industry sectors in the stock market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Sino-US trade friction incident on the risk spillover effects of sectors in China's stock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stock market,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Sino-US trade friction incident on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stock market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network topology indicators and conduc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s. Finally,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mechanism of China's stock market are studied through the probi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isk spillover effect of various sectors in China's stock market changes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Sino-US trade friction, and there are obvious cyclical rotation effects among various sectors (2) When some weighted stocks in the stock market abnormally fluctuate or suffer targeted shocks, the China's stock market's ability to maintain stability is weak, and the Sino-US trade friction will reduce the stability of China's stock market, and the higher the intensity of trade friction incident is, the more obvious the impact of the incident is. (3)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bnormal fluctuations in China's stock market include four types of indicators: the stock market network structure, the fluctuation of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stock indexes, the fluctuation of commodity pri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the domestic macroeconomic indicators.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to conduct macro-prudential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ic risks,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financial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