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玲娟  王卓 《河北企业》2007,(11):20-20
<正>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现将与企业会计工作比较密切的部分准则主要变化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金盈波 《会计之友》2007,(11Z):74-75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对上市公司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债务重组及提高信息质量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都做了重大调整,新的变化和新的规定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利润、  相似文献   

4.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施行。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首先开始施行。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第一次真实意义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我国税务会计未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新会计准则实施导致会计准则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为此,本文围绕了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讨,研究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制定原则、  相似文献   

6.
被业界称为是中国会计行业里程碑,且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准则”)已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并将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准则由基本会计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基本涵盖了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大部分内容,新会计准则将给企业的利润计算带来大幅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此次新会计准则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以原则为基础.允许财务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做账.以求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IFRS不会告诉你什么不许做,只要求遵照它的精神去做。因此给了财会人员做账时很大的自由度。”一位会计资深人士表示。此举的市场规范意义与新“两法”衔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而且新会计准则在理念、体系等方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与国际准则逐渐相同的趋势.新准则的实施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调整空间。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来说。接受新会计准则体系首先意味着需要评估修订内容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作出关键的决策.制定自身的会计政策体系以适应执行新准则的要求。随后的新政策将被真正“嵌入”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流程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则才是真正的挑战.需要上市企业财会人员积极有效地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举行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也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本文拟陆续将我国所发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分别与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IFRS)进行比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在北京举行了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这一准则体系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为我国各类企业现有的经济业务提供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其发布实施,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部财会》2006,(3):22-2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双重审计制度,境外审计后的财务数据就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调整以后的数据,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质上就是一个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这就为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即可以将上市银行的接受境外审计的境外审计数作为银行采用新会计准则以后的审计数来进行研究,检验新旧准则的变动是否对银行的财务报告具有影响。因此,在研究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影响时,可以选择2001年到2005年之间可以取得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境内外审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刘盼睿 《会计之友》2007,(7Z):78-79
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是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不仅是会计核算的技术规范,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的重要依据,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够从源头上防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同时发布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标准专家工作组第22届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称这套体系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但是趋同并不等于相同。在关联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新会计准则仍保持了“中国特色”。各方人士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也是揣测不一。有专业人士认为,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企业可能极大地改变财务报表数据,上市公司利润也将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甚至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在其网站上发文指出,新会计准则可能让企业在“跌价准备计提”、债务重组方法、股权激励、存货管理等方面作出反应。本文将就新会计准则的内容、新准则诞生的动因、变化体现的政策导向等做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已成为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会计之友》2007,(12Z):93-94
一、项目研究背景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理顺了现行会计法规体系、消除了会计法规之间的差异,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同时,新准则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的特点,保留了一些适合于中国国情但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它的颁布与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一、选题背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构建了  相似文献   

18.
施工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会计核算的作用。在新时期下,为了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48项审计准则,这标志着旨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在这个准则中.  相似文献   

19.
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国内竞争国际化”等新形势的挑战。新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由于新会计准则比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有很多变化,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乃至会计信息质量会发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董华 《会计之友》2007,(4S):49-50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将对上市公司的短期利润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对此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