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分析性程序又称分析性复核程序,最早出现在SAS第23号准则说明书里,随后于1988年为SAS第56号所取代并被正式命名为分析性程序。我国在1996年发布的第11号准则《审计准则———分析性复核》中亦对其加以规范。按照SAS第56号的定义,所谓‘分析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性复核又称“分析性测试”或“分析审计”、“比较审计”。是审计师在审计实务中常用的一项技术方法。1980年颁布的《国际审计指南》将分析性复核确定为审计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必用的测试方法,我国在2004年2月起施行的《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中,具体规范了分析性复核的使用。但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大胆运用。没有发挥出分析性复核应有的作用。其关键原因是对分析性复核的优点和重要性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审计中如何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下就此作出尝试分析。  相似文献   

3.
龙筱刚 《企业经济》2002,(5):120-121
分析性复核是指通过对被审计项目有关内容的对比和分解,从中找出各项目之间的差异及构成要素,以揭示其中有无问题,为进一步审计提供线索的一种方法.我国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中,具体规范了分析性复核的使用.但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界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不能大胆运用,往往将分析性复核的"分析"重点忽视了,而将精力只用于"复核"上,结果使得注册会计师陷入烦闷的重复计算中,没有发挥分析性复核的优点和重要性.本文就此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审计署5号令中《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称,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财务收支、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和结构分析。《准则》中要求审计人员应当依据专业判断来确定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式、范围和程度。在审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和证券市场的完善,审计业务领域不断扩大,使审计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从而迫使审计执业界去寻找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审计技术方法,来促进审计的发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对分析性复核的总则,一般原则,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处理和附则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本文拟就分析性复核的程序和方法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审计同仁。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运用分析性复核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进行。一、确定分析性复核的目标实施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兵 《电子财会》2004,(5):27-30
分析性程序作业现代审计的一种取证程序,在各国的审计实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同义词包括分析性复核、分析性测试和分析审计等。在我国,首批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中第一次提出了分析性复核的概念,从而揭开了我国现代分析性程序的序幕。为规范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合理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用《独立审计准则》的基础。而要适当地运用重要性原则,首先要正确认识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之间为反向关系,审…  相似文献   

8.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审计署2003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将分析性复核确定为审计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必用的测试方法.并具体规范了分析性复核的使用。但在审计实践中.此种方法尚未普遍应用。在新形势下,应怎样进一步推进此种方法的应用呢?笔者认为,应当在做好有关工作的进程中。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存货监盘》、《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函证》、《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9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0号———会计报表审阅》,现予以发布,于2002年7月1日起施行。附件:一、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存货监盘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函证三、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9号———对…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是指“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分析性复核的关键是比较和分析,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之间、非财务资料之间、财务资料和非财务资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规定,注册会计师可将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于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阶段,也可运用于审计实施阶段。在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中,注册会计师可根据具体目标对运用程序、方法和层次作出选择。下面就其在审计三阶段的运用加以阐述。一、在审计计划阶段的运用在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的目的主要是使注册会计师更加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变动和意外情况,识别财务与经营弱点,确定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引导审计资源,计划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注…  相似文献   

12.
新审计证据准则的七大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公开修订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与原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修订,《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1301号)取代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第5号)。原准则由总则、一般原则、取证方法、附则四章组成;新准则分为总则、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附则五章内容。补充了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一章。从具体内容来看,新旧准则在审计证据的概念、审计证据的范围、审计证据的评价、获…  相似文献   

13.
审计复核规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1988年9月以前,审计机关未曾有一部权威性的审计复核规范,审计复核无从谈起;1988年9月,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复核审计报告和受理申诉事项的试行办法》,这是审计机关有关审计复核的第一部内部规章;1996至2000年审计署陆续发布了《审计机关关于审计复核工作的规定轶《审计署审计复核工作规则》和《审计机关审计复核准则》等审计复核规范(本文对上述复核规范统称为“旧复核规范”),标志着审计复核工作开始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接着,审计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在总结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04年初发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计署6号令),使审计复核工作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关于审计风险,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  相似文献   

15.
彭强 《现代审计》2004,(4):55-55
2003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规定,分析性复核是指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方法,对于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拟就如何运用这个方法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与《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进行对比分析,解析了现行审计准则的发展变化,并由此分析提出现行准则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审计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 ,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 2 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 47号认为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 :“审计风险 ,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新的分析程序审计准则与1997年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相比,在运用目的、对期望值的估计方法、实质性分析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改进,但目前要提高分析程序在审计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水平,仍需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毕皖 《现代审计》2008,(1):30-31
在现代内部审计实践中,一般说来,分析性审计程序或分析性复核程序,是一种有效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的方法.而且此种方法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实践中早已应用。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才以第56号《审计准则公告》的形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  相似文献   

20.
财务部于2006年2月公开修订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与原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修助记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1301号)取代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审计证据》(以下简称第5号)。原准则由总则、一般原则、取证方法、附则四章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