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所崇尚的"礼治"与法家所推崇的"法治"因其倡导的"亲疏"与"平等"理念的矛盾而始终处在互相抗衡的状态,秦朝推崇"苛法"而"焚书坑儒",汉代则废除"苛法"而"独尊儒术",而从汉武帝时期,"礼"与"法"逐渐合流,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礼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中国历史上的"礼""法"合流,是以"礼"绝对控制"法",而此时的"法"与传统的法家之"法"已相去甚远。我们不愿再见秦时的"苛法",但后来的"礼法"亦非今人所欲。对儒家伦理的提倡需要慎而又慎地去粗取精,万不可盲目推崇。  相似文献   

2.
纪筱安 《中国报业》2022,(13):50-51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自成一体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等,而“礼”文化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理解、体会和挖掘“礼”文化的真精神和真价值,创新传统“礼”文化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通过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可以推动“礼”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重现“礼仪之邦”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刘令娜 《商》2014,(47):107-107
中国的封建法典,自战国以来到隋唐时期,一直是以刑法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这其中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律更是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对中国唐后的一些封建朝代甚至当时一些东亚国家的立法,产生过很大影响。唐律的基本精神包括“一准乎礼”的精神;维护封建家族伦理道德和小农经济的精神;维护皇权、特权及等级秩序的精神;内容完备、科条简要、用刑宽缓的精神。这些基本精神符合唐朝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需要,这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的儒家精神和外在的科条完备简要的精神,仍是当代中国进行法治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魏玮 《商》2014,(38):233-233
自从认识到中国必须要走法治化道路起,学者对法治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对西方法治社会和制度的借鉴和学习上。但若我国只会一味地模仿西方社会的法治制度,而没有看到我国的特点和差异,必定会引起社会动荡和法律文化的丧失。所以中国法治道路的发展方向立足中国实际国情、传统文化、地域差异。只有走出我们自己的特色中国法治道路,才能振兴中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国的法律文化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还走出国门,对亚洲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来构造我们的法治社会。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还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6.
商鞅"法治"思想作为秦国的治国方略,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其"法治"思想的实施,让秦国从一个蛮夷之地迅速发展为一个富强之国,也实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愿景。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宗法等级制度、成文法的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其本身也存在局限。如何辩证地认识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商》2015,(12)
从春秋的法治萌芽发展到后来的法家学派,之后的礼、法之争逐渐演化为儒、法之争,一时间儒法相互攻讦。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对法家竭尽贬斥,苛政酷法、"焚书坑儒"等纷纷成为发家的代名词。时至今日,法家依然没有摆脱严刑酷法的影子,更有学者对法家有一种从骨子里带来的偏见。历史上真实的法家不但为中华法系政治、法律制度构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即使在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仍然对中华法系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土社会向信息社会、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结构是二元的,即乡土社会的法和现代社会的法并存与对立。现阶段的法治建设的理念和路径选择都要立足于转型社会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既不能墨守成规、裹足不前,也不能好高骛远、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坚持法治基本理念、价值、规律---法治之道的基础上,探索法治实现的独特策略、方法、技术---法治之术。  相似文献   

9.
李娟 《商》2013,(15):199-199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的重要组成,中华法制文明的浓厚意蕴和博大精深与古代儒家化的法律及思想密不可分。“引礼入法”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自从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罢黔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引礼入法”又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期间儒学与法律的联系更为紧密,达到礼、律并重的程度。盛唐《唐律》的颁布成为礼法合一的标志,儒家思想也成为封建王朝法律的主导思想。我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在后世封建法制的立法、司法领域里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文章通过介绍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进程。分析儒家化法律的特征,最后阐述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立法和司法的影响,提出相关看法供诸位学者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0)
自清朝末年变法修律以来,西方国家的法律思想、著作开始大量传入我国,一大批青年学者、社会改革家开始学西学、引西学。从最初的西学东渐到逐步摈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理念的融合渐行渐远。本文试图从近代传统法律文化的没落中寻找原因,被摈弃之余力图找到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发展的契合点,通过借鉴和吸收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完善现代法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礼之用,和为贵",礼文化不但奠定了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而且整合并且统领了社会功能和政治、法律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我们正积极努力地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发掘传统文化中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灵魂和精华,传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礼文化。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利用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规律,结合新的时代背景重新将中华民族特色的礼文化定位,并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强调国家本位主义、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忽视了个人权利自由,民主参政议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模式及价值系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强调法律至上,反对特权。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须中西合璧,取长补短,理智地看待道德,认真对待私权利,充分培养民主平等。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4)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必然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承继性。现代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因而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4.
赵龙龙 《商场现代化》2012,(27):305-306
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工程,绝不可能迅速而轻易地实现,法的现代化必将在法治建设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法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符号系统,其自身的现代化,一定意义上就成为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条件和标志。本文从法的现代化的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努力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杨帆 《商》2014,(16):127-128
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处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当中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我们国家慢慢的步入了法治国家的轨道。网络传媒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处在新旧文化的转型期,要求我们要吸收传统礼文化中的教育观、和谐观、仁爱观、爱国主义观等积极因素,把握传统礼文化的发展趋势,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最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实现中国传统礼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7.
法治建构是中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当下中国自贸试验区法治建构模式本质上属于"自主推动型法治建构模式"。"市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市政府‘1+X’规则群→市人大常委会条例三步走"的法治创新路径成为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法治创新经验的"上海模式"的最重要内容,同时成为3年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探索的最大亮点。中国自贸试验区法治创新路径及法治建构的"应然模式"是"国家层面统一立法的基本法模式",而"实然模式"是"国家授权、部委规章、地方立法三层次联动推进模式"。"实然模式"的最大成效是主要解决了"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一政治课题,但该模式存在三方面缺陷(无法适应深层次改革创新任务、不具有可持续性、价值取向模糊),在实践中遭遇了"四化难题"(行政化、地方化、碎片化、空洞化),对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探寻一条介于"应然模式"与"实然模式"之间的中间路径,并努力构建一种对中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具有实质性法治保障意义的"过渡性模式"。建议采用"特别授权法模式",即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由贸易园(港)区特别授权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其标准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符合国情。我们应在理智分析儒家思想理论与法治理论的基础上,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并借鉴其它先进文化,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陈飞宇  胡晓林 《消费导刊》2009,(14):148-148
法治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现代国家的治国之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法治对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构建,而一个国家法治文化是与其传统文化难于分割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形成的传统美德,理应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精神支柱。近年来我们忧虑道德滑坡,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弘扬传统美德,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