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际分工是跨国界的劳动分工。形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动的技术差异,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自然资源在各国分布不均匀,以及需求和供给机构不同都会成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生死之学”的国际关系学,“误读”乃大忌,且在不断上演。误读“他者”,难以做到知彼,误读自身,难以做到知己。长久以来,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主要是以“他者”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自身的研究似乎并不在学者的视野之内。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相应提升,在我们努力避免误读“他者”的同时,将中国自身纳入国际问题研究视野并予以准确解读和定位,无疑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在这方面,拥有雄厚实力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已走在了前列。  相似文献   

3.
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相似文献   

4.
国际分工是国与国之间在广义生产中所形成的产业分工与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是超越国民经济疆界的社会分工。国际分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自然条件、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条件、上层建筑等。这些因素中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格局的,主要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因。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史的逻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WTO后过渡期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蕾 《世界经济研究》2006,16(12):16-20
2006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入世以来,中国通过广泛参与全球化生产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开放发展经验,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但同时也面临了更多的发展难题。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如何从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如何把握21世纪全球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利用集聚在中国的各种要素;如何在全球生产中培育中国的国家竞争要素,实现自主创新,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低水平地参与全球生产的旧方式,在入世后过渡期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了有关"当代世界分工体系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研讨会,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近20名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就世界经济格局与国际分工体系、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竞争、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主要贸易伙伴经贸关系、国际经济协调等问题展开研讨。本文综述了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7.
"雁行模式"衰落和以此为基础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兴起为中国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机遇。本文证实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正在形成并且中国已经参与其中,进而分析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的现状和挑战,认为中国必须利用东亚区域分工模式转变的机遇,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提升其在区域内生产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多层次参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与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与开放战略再探索”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80余位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如何提升中国开放战略、优化开放政策等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讨。为反映本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本刊特将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整理并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的体系,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且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外需市场的萎靡和国内发展的现状使得转变发展方式极为紧迫。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占关键地位的中国的转变必将冲击国际分工秩序,而且纵观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成员,似乎短期内还不存在替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因而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因素。  相似文献   

10.
1996年下半年以来,德化县采取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改组,把强化产权重组、推进资本经营、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作为切入点和启动点,把县属国有资产逐步调整,优化、盘活。使一部分国有企业由萎缩的经济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良好效益。全县26家国有工交企业1999年资产总额达8.9亿元,为改制前的1.37倍;产值2.68亿元,增长52.87%;销售总额2.96亿元,增长35.11%,国有企业在总体上步入了良性发展的佳境。主要作法是: 1、德化县在国企改革中坚持兼并重组,注重以优盘…  相似文献   

11.
在同一产品内部,出口产品价格高的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高端;反之,处于低端。基于此,本文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与世界价格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结论认为: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处于低端位置;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中国分工地位逐渐恶化;加入WTO促进出口增加的同时降低了中国分工地位,中国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悲惨增长";相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偏低,两者不匹配。  相似文献   

12.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2000年全省渔业产量达到470万吨,其中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340万吨和71万吨,列全国第四位,总产值462亿元;在全省海洋经济中,海洋渔业产值占80%左右。渔业对浙江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改善饮食结构、扩大休闲旅游、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改进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提出了一个分析一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新框架,即通过编制区分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计算加权的增加值-生产率指数并进行跨国比较分析,有效地解决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仅关注出口总额所导致的统计假象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从1995年以来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明显进步而快速提高,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不具备挑战世界高技术产业领先地位的实力。同时研究还发现,传统的出口总额统计法高估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替代着国际贸易,而且创造和改变着国际贸易,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核心并非是单纯的货币国际转移,而是以资本为载体的一揽子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即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影响和决定当代国际分工的微观基础,因而是研究当代国际分工的逻辑起点。在要素跨国流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当代国际分工出现了怎样的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和印度:全球化分工下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莉 《南方经济》2005,(1):68-7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东亚的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有着各具特色的经济环境与不同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基础设施、私人经济部门、金融体制与资本市场、法律体系、人力资源还是在全球化分工下的产业定位,均有其优劣势,通过比较可以明晰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全球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以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的新的成长期。作为改革先河的广大农村,如何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新趋向,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实践问题。从历史的经验和各地的实践看,推进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找准突破口,顺应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潮流,针对济宁市,应当抓住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产业、产品、所有制、社会、知识结构五个层面入手,整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内在矛盾及其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进程以来,中国利用全球化机遇,集聚国际要素,融入世界生产体系,从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商品贸易大国;从一个严重依赖于外部资金支持国内投资的资本吸收国发展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对外投资能力迅猛增长的国家。但是全球分工新趋势从三个方面加剧了目前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中的矛盾,使得当前阶段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自主性、收益性和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本文以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变化轨迹的分析入手,着重研究当前阶段中国在全球国际分工新格局中所处的矛盾地位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通过一系列主动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战略思路与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