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俗文化旅游凭借着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吸引力,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能够带给游客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乐趣,同时游客对民俗文化产品也具有较高的体验满意度期待,这就要求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地在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观赏性,更要注重体验性。以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系统性开发提升为研究视角,选取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为例,在梳理国内外体验式开发研究理论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旅游6要素,把游客体验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筛选出能够代表游客对关中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地感知因子,构建体验感知评价模型,基于此进行问卷设计和实地发放,并统计整理出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PSS对关中民俗文化博物院各体验因子进行期望和满足度评价,逐项对比评价获取的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增加游客体验满意度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走向世界》2011,(6):106-106
2011中国济南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组委会评出了“2010济南市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据济南市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学斌介绍.此次获选的10人均为其所在研究领域和民俗艺术创作门类的“领军人物”。评选不拘泥于民间艺人本身。  相似文献   

3.
情感的记忆     
民俗、情感和制度 人类文化的传承一直遵循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被称为精英文化,另一条线索是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本文的讲述和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有关。 我习惯于关注建构在精英文化结构之外的存在,因为情感是其中最坚固也最不可忽略的存在。民俗,太多的时候就如同人类对故土的记忆和眷恋,谓之情感的依托。我认可民俗参与了人类的制度建设这一说法,但我更愿意把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看作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她们是人类最恒久的情感的记忆。  相似文献   

4.
王琴  杨雨鑫 《魅力中国》2013,(31):106-107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羌族民俗及民俗文化的抢救和保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课题组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对羌族集中聚集的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地区的羌族民俗和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对其民俗及民俗文化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独具特色的羌绣、旅游等产业.提出政府需要重视羌民族文化的传承,尊重羌族民俗文化习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为羌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静 《西部大开发》2012,(7):122-123
拴马桩平平常常,不夺人视线,仅仅是中国文化大树上的一片小红叶,却已足以雄视后代五百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抢救保护了历代拴马桩8600余根,主要征集于陕西关中地区渭北一带,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拴马桩桩顶造型各异,有胡人、汉人、仕女和猴子、狮子等,神情并茂,惟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根性文化。 关中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中华丈明的源头,这片黄天厚土养育了勤劳、质朴、刚强、善良的关中人民,在数千年多民族思想文化的集散、碰撞和交融中,他们独特的个性和长久形成的民风民俗,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7.
保卫民俗     
许多珍贵的民俗技艺和民族艺术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地方戏曲、说唱艺术、年画、民间工艺等随着其生存土壤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变化而日渐式微;民族文化的典型器物大量流失海外。面对民俗遗产的不断消亡,仅有文化人的坚持和苦行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8.
郑雪峰 《理论观察》2022,(5):137-139
此次研究以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为前提,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改进对策进行了探究,旨在为今后我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德昂族在中国境内属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对德昂族的国家级《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族浇花节和云南省级德昂族水鼓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进行研究。对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德昂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由此提出抢救和保护这些宝贵遗产的途径:社会,个体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0.
保护传统民俗节日要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生态保护、活态保护、整体保护、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通过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办节"机制,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加强地方特色节日文化挖掘和保护,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形式,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瑰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张家界市地处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从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础工作;加大对民族文化建设投入与保护力度;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建设;打造非物文化质遗产活动经典品牌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应关注边疆少数民族民俗保护状况,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我国民俗文化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随民俗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内蒙古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十分必要.不仅能调整经济结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而且还能促进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对弥补旅游业结构单一的缺陷,提高旅游质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泽玉 《魅力中国》2014,(1):383-383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赋予时代以重任,群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传承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在传统文化底蕴做基础的前提条件下,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群众文化又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有效载体,它们互相推进,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伍鹏 《特区经济》2008,(4):6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如能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应通过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结合等措施加强保护,此外,还应将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实现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才能够提升宁波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昆曲"、"古琴艺术"进入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后,山西"绛州鼓乐"又入围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国内"侗族大歌"、"梁祝"、"中国剪纸艺术"也纷纷投入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形成了中国特有文化的"申遗"热。作  相似文献   

17.
马潇骁  董洁 《中国经贸》2012,(8):136-139
“巫音”是一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民俗活动,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濒临灭绝.至今尚未得到科学保护。在对“巫音”的起源发展、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传承的困难等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其功能分化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等发展趋向,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视角提出了较为系统、整体、科学的保护与传承思路,并力图构建起符合巫音的保护与发展需求的新的文化生态系统,以期为保护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定借鉴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杨敏  王勇 《改革与战略》2008,24(7):129-131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一“活性传承方式”,对“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化、多样性的体育教育传承的新思路研究,以此较好地完成既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展现泰南文化的泰南民俗博物院一个地区的文化往往受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和物产的影响,泰国南部也一样。那里和马来西亚半岛接壤,地处热带,濒临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形成了有别于泰国其他地区的泰南文化,而泰南民俗博物院正是外地游客了解泰南文化的好去处。泰南...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文化最初的起源之~,是文化长久存在和发展的记录。它对于人们性情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影响,对于一个地方风格的塑造是潜移默化和持久有力的。随着城镇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