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天津1997、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道路运输等行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要制造业的行业特点直接影响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状况;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上升,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道路运输业、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中间投入特征明显,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制造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湖北成为自2005年以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之一,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以沿海等地内资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外资滞后于制造业,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衡.湖北应重视承接高技术、高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与湖北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6.
以往的创新研究多基于制造业的背景,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研究更不充分。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对中国有巨大现实意义。该文介绍了产业创新的元素和创新模块,并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特点作出的比较,揭示了两者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创新政策作用的关键结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是被其他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细化的产物。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从工业母体中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工业尤其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巨大,是构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洛阳是我国“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制造业基地,而且致力于打造国际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研究目前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有助于理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思路。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以洛阳市2007年、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综合运用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四个指标,对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以期对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丽姝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120-123
文章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一,为说明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各省 (市、区) 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总体增加值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关系。第二,为进一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北京各工业行业增加值与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关系。计量经济分析支持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原假设。但个别变量不显著,也表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以其推动制造业发展升级提供了依据。文章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述评区域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国内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据此指出对此问题的后续研究对象尚需“微观”、研究内容更要深化、政策研究亟待加强、研究方法有待改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已经被纳入“十二五”规划而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行。本文在回顾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提出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理论的思想源,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仅代表新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在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后,是关注产业本身还是更应关注新兴环节;应该如何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否只是一个地方的事等五个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有多种观点,但二者相互依赖、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生产价值链、生态群落的角度,可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并总结出二者互动共生的模型:中心型互动共生模型、金字塔型互动共生模型、平行型互动共生模型以及嵌套型互动共生模型。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如何通过二者互动,使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选择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2000-2011年的对数—线性模型,从空间分层和行业分类两个角度对我国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1)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大型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3)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为更好地促进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应注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且适当加大对消费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未来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将是中等城市吸纳新一代劳动力的主力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能有效解决中等城市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海军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5,30(4)
近年来,法国工业连续衰退,成为在欧盟"去工业化"趋势最为严重的国家,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也持续下降。为扭转这种局面,法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工业的政策,重新对工业发展布局进行规划设计,重点发挥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简要介绍了法国工业化发展进程,重点介绍了34项工业振兴计划。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首先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然后从政策、技术、人才、市场四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服务化的中国悖论与中国推进经济服务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服务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转型和升级的一般趋势,然而,在中国却存在一定的悖论:服务业不仅占GDP的比重低,而且也远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除了统计方面的原因外,中国生产者服务的内部供给现象严重,而外部化、专业化发展不足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以工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服务化的战略重点只能选择生产者服务业。鉴于服务业经验品特征明显、其发展对制度敏感等特点,中国需要从市场制度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促进生产者服务的外部化、专业化发展;同时,要立足于制造业大国的现有基础,通过生产者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途径,加快经济服务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深化,宁夏新材料产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材料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对于宁夏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介绍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新材料产业面临的瓶颈,探析了宁夏新材料产业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进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殊阶段,探讨在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制造业的作用是否降低的问题。首先以广州为例,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地位,并考察两个行业的增长质量;其次,重点分析了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处于这个阶段制造业的作用;再次,研究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往往表现出内生的经济脆弱性。研究发现,并不能得出服务业已经成为广州这样特大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动力的结论,服务业份额的增加主要是制造业增长放慢的结果,在中国工业化向技术集约化演进的过程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应承担起技术升级和创新的职能并带动全国各层次区域工业化整体的升级。 相似文献
19.
Lu Zeng Hu Zhang 《中国经济评论(英文版)》2006,5(2):69-74
Ever since the 1960s, especially 1980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ickening pa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round the world, the transfer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mong countries and areas gets great momentum and impetus. During 20-plus years in which China has adopted the policy of opening-up and reforming, our countr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aking part in the transfer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t advances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na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celerates national industrialism and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kes some initial study on the regularity of transfer of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discusse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such shift on our nation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society, and also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shif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