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在对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和金融管制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澄清了学术界关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金融管制关系看似矛盾的观点。文章接着通过对《金融服务协议》相关制度和WTO成员国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度情况的考察说明西方部分学者所说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WTO成员国金融管制权自主性仅是理论上的,实际中则并不完全自主。最后本文还提出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新金融管制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金融服务贸易已成为支持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系统中最重要的核心成分,而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核心是银行业的开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外资银行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来说,既存在诸如可以引入外资、管理经验,提高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存在冲击国内银行业、抢夺人才、影响利率变化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外部金融开放角度看,金融开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和开放资本账户。由于资本账户的开放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波动,因此,我国目前主要是开放金融服务贸易项目,根据我国开放实践和未来政策方向,这里用我国金融业开放替代金融服务贸易项目的开放。同时,由于银行业的开放是金融业开放的核心,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银行业服务贸易项目的开放,简称中国银行业的开放。  相似文献   

4.
国家和上海等地有意开放人民币海外基金的投放和运营,客观上满足了国内财富全球配置和流动的需要,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当然,也符合国外资本流动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陈能睿  朱刚 《科技和产业》2006,6(3):38-41,5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金融业发生了席卷全球的第三次银行并购浪潮,银行业跨国并购活动大量出现,这既给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银行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及其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范兆斌  苏晓艳 《特区经济》2004,(11):173-175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上也表现出较强的保护性,这可以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加入世贸承诺的国际比较中看出。由于数据的缺乏,关于金融服务业加入世贸承诺自由化程度的国际比较,本文以服务业总体的国际比较作为基本参考,理由是金融服务业的承诺水平在我国整个服务业中居中等偏上(盛斌,2002),所以我国服务业总体承诺水平应能基本反映金融服务业的承诺状况。  相似文献   

7.
殷圆 《辽宁经济》2001,(3):15-16
自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义务,实现了人民币的经常项目可兑换。同时,对资本项目外汇收支仍有所限制,人民币还不是完全的自由兑换货币,居民在国内还不能自由买卖外汇和自由对外支付。尽管从目前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对各成员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并无强制性规定,但从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考察,贸易自由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求资本的自由化。现代国际贸易活动在规模、结构和交易方式上已同国际资本的流动发生了紧密联系,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活动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融资安排。贸易与资本间的内在联系,使得贸易自由化与资本自由化之间具有重要的相互推动作用。这就意味着经常帐户开放之后资本帐户开放的必然性。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帐户的开放在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可以有助于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体制的健全,有助于金融资源与要素产品流动之间的合理配置。因此,实行资本帐户的开放,人民币最终走向完全的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我国深化金融机制、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必然要求。但同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资本帐户开放后,带来一系列利益的同时,也必将使国内经济面临种种外部冲击。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抵御外来冲击与风险的能力,资本帐户的开放将更多意味着动荡不安、风险与灾难。这一点已为拉美、东欧各国资本帐户开放中的教训所验证。  相似文献   

8.
喻海燕 《开放潮》2003,(8):59-60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国在加入WTO后面临着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难题:一方面要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又必须减少开放后的风险。这决定了现阶段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双重特征:即在金融服务自由化的前提和框架内实施金融有效保护。可见,我国金融业如何多角度来进行有效的保护,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所谓金融的有效保护是指我国加入WTO后,或在金融服务业自由化过程中对国内金融体系进行合理适度的保护,以避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一个可能结果而非目标.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基本条件是币值稳定、自由兑换和政治风险最小化,这些条件的实现需要以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取消资本流动管制和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独立为基本保障.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我国和国际化货币经济体做了对比分析后认为,我国当前远未达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应以从根本上推进金融自由化为主而非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遵照先国内金融自由化,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一、金融服务贸易影响金融稳定的渠道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所产生的影响体现在许多具体方面:如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技能转移以及更好的风险控制等,但金融业的性质决定了能力培植、资本流动和效率因素等三个渠道是自由化影响金融稳定的主渠道。能力培植(capacitybuilding)含义很广,主要是指金融服务贸易对审慎监管、透明度、金融基础设施和市场发育的影响。金融业是在一定的金融体制架构内运行的。金融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需要有充分的监管和业务运作设施,如交易设施。监管及金融体制的其他要素是金融业稳健、高效运营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1.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 This paper shows that, in a two-country model, where the two economies differ in their level of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financial integration has sizable short-...  相似文献   

12.
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金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史使人睿智,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回顾百年风云长券令人浮思万千,思考历史,会使人于未来行动时变得更加聪明。  相似文献   

13.
论有效金融监管与我国金融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凤华 《改革与战略》2008,24(10):85-87
有效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为实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鼓励市场创新目标而进行的效率和效果并重的金融监管。基于对国际经验教训和我国金融现代化基本特征的现实考虑,我国应通过对金融监管体制的审慎调整与变革,通过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构建和混业经营相适应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加速培育有效金融监管的外部条件等措施,不断加强有效金融监管,稳步推进金融现代化,并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不论是财务保守、财务冗余,还是财务弹性,对企业都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术界关注鲜见。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阐述三者内涵、动因及定量研究进展,厘清三者联系与区别,以期理论上进一步丰富研究成果,实践上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金融海啸     
《新财经》2008,(12)
12008年11月14日,华盛顿。国际援助组织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的成员扮成G20成员国首脑的大头娃娃,讽刺会议救济的仅仅是银行和工商业,而忽视了穷人的利益2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闭幕。会议就国际社会加强协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和支持经济增长达成一致,并呼吁改革世界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基本面依然稳健,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已大为增强,因越南金融市场的动荡而触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低. 近年来,中同和亚洲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面临诸多考验,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H益迫近、虎视眈眈的恶浪巨涛,能否从容抵御,安然无恙?类似1997年的人规模金融危机会再度爆发吗?  相似文献   

17.
18.
金融结构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和实证分析均表明,金融结构的优化与金融体系抗冲击能力的提高具有密切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从金融结构的角度探讨了新兴市场国家所表现出的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并联系我国实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金融发展缓解公司融资约束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学文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5):74-79
文章利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各地区金融发展指数,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视角,实证考察金融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对公司外部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和市场化程度能够显著降低融资约束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缓解其外部融资约束程度。因此,为了促进公司投资和总体经济的增长,国家应进一步深化金融和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