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资讯     
《中国企业家》2008,316(10)
瑞银模式需要资本市场验证《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9期《瑞银:当IPO神话成为往事》事实上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瑞银的声名狼藉始于对中国神华估值而引发的超短裙事件。里昂证券的主管不惜用极度娱乐化夸张化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不满,来形容瑞银对于整个行业规则的冲击。当然,接下来是中石油。《中国企业家》本期的封面文章,解释的  相似文献   

2.
资讯     
《新远见》2009,(2):18-23
瑞银预计中国铝产能过剩将持续一年瑞银(UBS)发布铝行业报告认为,中国铝市场过剩将持续1年。全球增长急剧下跌伴随中国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已经导致中国和全球铝过剩。瑞银认为,这将持续至2009年底,并预计2009年铝价为每磅75美分,氧化铝价格为每吨225美元,为5年来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丁伟 《中国企业家》2004,(6):110-111
对于以研究及二级市场交易见长的瑞银华宝来说,它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关注(2001年率先推出中国民企指数),以及“最佳分析员”、瑞银华宝中国研究部主管张化桥引起的争议(无论他本人承不承认)。近一年没接受媒体采访的张化桥对本刊记者说,“瑞银华宝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研究,而且保护分析员的独立性。”瑞银华宝的股票分析会影响本身的投行业务、尤其是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吗?张化桥说:“坦白讲,在被问及这个问题之前,我还真没想过。但这真不是我的事,我也没感觉到任何压力。”  相似文献   

4.
GDP调整之析     
最近媒体报道瑞银证券亚太区经济学家安德森对中国GDP数据的评判:"中国每一季都在修改GDP定义!你永远搞不清楚你现在看到的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他给出了两个例子"在1998年金融风暴之际,所有中国经济活动都在暴跌,瑞银预估的GDP成长只有2%-3%,没想到当年中国官方公布的GDP成长率是7%,没人相信中国官方敢说出这么高的GDP.后来2002年中国GDP已经到达双位数的巅峰,瑞银预估是12%,没想到中国官方又公布是8%."媒体评论说"这不得不让安德森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5.
秋水 《中国企业家》2008,(10):18-18
事实上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瑞银的声名狼藉始于对中国神华估值而引发的“超短裙事件”。里昂证券的主管不惜用极度娱乐化夸张化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不满,来形容瑞银对于整个行业规则的冲击。当然,接下来是中石油。  相似文献   

6.
双周人物     
李一转会摩根大通继亚洲区投行副主席方方辞职后,摩根大通又迎来重大人事变动。原瑞银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将于今年10月正式就任摩根大通中国区负责人。摩根大通选中李一,显然与其丰富的银行从业经历有关,他先后在花旗集团、招商局国际、瑞银等知名机构身居要职,尤其在瑞银任职9年间,在其创立的中国本地证券业务中发挥了关  相似文献   

7.
张宏 《中国企业家》2005,(15):19-19
QFII更加看重的是中国管理层的信任态度,以及未来乘上中国经济增长快车后获得的巨大收益一年前,上证A股指数跌破1300点时, 瑞银华宝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对时任外管局局长的郭树清说,“这个时候你还不给我额度,还担心什么?这个时候让更多的海外投资者进来,将证明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股市是有信心的。”不久,瑞银华宝QFII账户获准增加2亿美元的额度。  相似文献   

8.
在马塞尔·奥斯佩尔(Marcel Ospel)因瑞银集团(UBS)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而宣布辞去瑞银董事长的十几个小时后,4月3日,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主席蔡洪平在香港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第二次专访。上一次,是三周前在上海。  相似文献   

9.
王瀛  梁海松 《英才》2011,(12):72-74
如今投行的江湖早不复先前"热闹",与蔡洪平同期的银行家至今还活跃在投行界之人所剩寥寥。他为何而坚守?一枚硬币轻巧的抛上天空,再落下时,它决定了蔡洪平的去留。这一切毅然决然,但并非巧合。当蔡洪平向瑞银递交辞职信时,这场一年前的突然离职引发了投行圈内的哗然,很多人不解,自蔡洪平2006年加入瑞银以来,直到2009年,瑞银一直保持着连续4年中国投行业务的冠军排名,在此时蔡洪平选择急流勇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编走编看     
《楼市》2009,(16)
"数"说楼市(2009.8.10-8.25)20%:瑞银预计至明年底中国内地房价上涨幅度瑞银(UBS)亚洲地产研究团队预计,2010年12月前中国房价将上涨20%,香港的住宅和写字楼价格则将上涨30%。据悉,目前,内地楼市存在供应量不足的问题,虽然预测下半年楼市成交量的涨幅将收窄,珠三角地区成交量会下跌,但整体楼市仍以平稳上升为主要基调。  相似文献   

11.
资讯 金融     
《房地产导刊》2009,(6):14-14
地产股五月狂飙;投行唱暖楼市PK国内谨慎乐观;花旗银行:中国楼价二三季度将温和上涨;摩根大通:楼市开始实质回暖;瑞银:下半年中国房地产投资强势复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家》2013,(14):131
富不过三代?这似乎是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中国富人的魔咒。随着中国第一代创业者完成财富创造和积累之后,正普遍面临第二代子女的接班问题,而"二代教育"这一话题也随之成为备受财富人群甚至公众热议的话题。以财富管理见长并着重服务于高净值(HNW)和超高净值(UHNW)市场的瑞银证券,对于中国富人的需求有着更深切的体会与理解。今年7月,瑞银证券在北京特别针对客户子女举办量身定制的精英领袖研习班,内容课程全面覆盖金融知识、财富管理及个人未  相似文献   

13.
万象     
《新前程》2009,(3):94-95
五成白领渴望心理咨询;日本先锋公司宣布裁员1万人;香港亚洲电视宣布裁员逾200人;摩托罗拉中国裁员;微软维续挖雅虎墙角;瑞银亏损创纪录裁员2000人;  相似文献   

14.
声音     
中国房地产整个市场作为中国经济全局的一部分,泡沫并不完全,中国市场很大,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应一概而论,只能说局部泡沫很大。——瑞银集团由于操作了碧桂园等公司的上市而被称为中国首富制造机,瑞银中国区主席李一辩解说,那是因为中国房地产仍然处在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5.
月度事件     
《中国新时代》2008,(6):18-18
瑞银裁员大风暴;汶川大地震;宝洁状告强生  相似文献   

16.
赵奕  邓攀 《中国企业家》2011,(20):101+100-101
本土化的最高层面是理念与文化的融合,瑞银乐意为此埋单  相似文献   

17.
复星、SOHO中国、玖龙纸业、碧桂园……这一系列IPO背后共同的推手,是瑞银。它打破了华尔街投行在中国的教条,让中国新兴企业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但在牛市的癫狂下,IPO在放大企业价值的同时,也可能放大人性中的贪婪。这场狂飙运动还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18.
丁伟 《中国企业家》2004,(6):108-110
成功帮助2002年中银香港海外上市的瑞银华宝,将再次赢得中国银行上市项目吗?  相似文献   

19.
李岷 《中国企业家》2010,(14):26-26
得知蔡洪平辞去瑞银投行部亚洲区主席的消息后,我给蔡洪平发去短信求证真伪,他回了一个词:yes。"几时方便,可以聊聊?"手机上又飘来一个词:好。不过真的接通电话的时候,他显然不觉得有更多的信息可以透露,说到辞职可能给瑞银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牛文文 《中国企业家》2008,315(9):17-17
蔡洪平是登上《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的第一位香港金融界人士。不单是因为他所领导的瑞银投行在这一轮大牛市里的“特立独行”和高歌猛进,更因为他这20多年来帮助和服务过的一长串内地著名企业家——一其中不少已经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另外一些也将成为封面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