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舾装的专业分类及其内容船舶舾装设备是船舶设备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包括除船体、船机、船电以外的几乎所有设备,遍布全船的每个角落.我国对船舶舾装设备的划分与国外不完全相同,国外是把甲板机械也划到舾装设备中,而我国船舶舾装设备的含义,则不包括甲板机械.我国对船舶舾装设备的专业分类主要有以下各类:锚泊设备、系泊设备、舵设备、推拖设  相似文献   

2.
纵观造船强国的船舶制造产业发展之路可以看出,造船强国普遍重视国内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欧洲船舶配套产业主要致力于新产品开发、许可证技术转让、售前售后服务,以及高精度高附加值自动化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同欧美日韩船舶制造强国的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主要生产的船用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造船的需求,船用设备系统集成总体配套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同时,我国的船用设备尚未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相对制约了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研发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建造的公务船性能有了极大提升,与此相对应,公务船国产设备装船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体现了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巨大进步.不过,由于长期研发投入不足,工业底子薄,时至今日,国产船舶配套设备特别是核心设备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相比,无论在产品外观、技术性能,还是质量可靠性、售后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炎锋在系列快速救助船建造过程中,与国内外配套企业有过广泛的接触,对此有切身体会.他为国内配套业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并提醒配套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提高管理水平,让船厂和船东对国产配套设备“敢用、放心”.  相似文献   

4.
我国船舶配套工业现状 1.产品结构及竞争力情况 目前我国船舶配套业生产的船用设备产品主要有动力装置类产品及部分零部件、甲板机械类部分产品、舱室设备类少部分产品、舾装件类大部分产品、普通仪器仪表类部分产品等.为出口船配套的通信设备、导航系统、自动化系统、高性能燃气轮机等高技术船用设备产品,我国不具有生产能力,全部依赖进口;我国能够生产的主要船用设备产品的关键或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我国能够生产的大型船用设备中的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如为出口船和内销远洋船配套的大型锅炉、船用泵、压缩机、净油系统等;我国能够生产的同种产品的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如为超大型集装箱船配套的柴油主机.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船用柴油机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产品出口额逐年增长,而且幅度相对较大,但是,由于我国船用柴油机仍然存在产业规模相对较小、集中度低、设计研发能力相对较差、高端机型相对较少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船用柴油机出口额在整个船舶配套设备出口总额中占比较小、出口价格偏低,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6.
船用设备配套工业是船舶工业的基础,配套工业技术水平高低,产品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船舶工业综合实力和出口竞争力的强弱。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船舶配套工业的发展曾经闪过亮点,却又在不长的时间内有所退缩。“七五”“八五”期间,我国船用柴油机和一些辅机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品产量不仅满足了几乎所有出口船和远洋、沿海船的建造需要,还实现了批量出口,船用设备国产化率高达80%左右。90年代后半期,船用设备国产化率和国产船用设备的实际装船率逐年下降,1995年国产设备的装船率为43.3%,1998年又降至32.5%,目前已不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产船用设备在出口船舶上的平均装船率不足40%.大量船用设备依靠从国外进口。反观我国造船业主要竞争对手,日本、韩国的国产船用设备装船率分别高达95%和80%以上。与日、韩相比,我国船用设备的低水平配套能力。不仅严重削弱了我国船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和实际创汇能力,而且使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人。如何突破我国船舶配套业的瓶颈束缚,如何把握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如何快速提升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船舶行业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船舶市场处于新的发展时期,竞争日趋激烈,各造船国家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船舶技术,力求以技术取胜于市场.我国船舶工业与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相比在造船技术水平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加大科技投入,开展船舶共性与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全面缩短中国造船总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已成为加速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新船型、高附加值船开发能力,确保中国船舶工业长期稳定发展、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的船舶配套业逐渐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正在向“高技术含量船舶制造和配套设备制造国”迈进,我国发展船配业的机遇凸显。尽管我国拥有劳动力、原材料、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创新水平、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船舶配套业.已形成规模较大、品种较全的配套体系.自主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在高端配套设备研制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进入21世纪后.日本船舶配套业在与造船业的互动发展中没能及时、广泛地实施全球布局战略.市场份额下降。深入分析日本船舶配套产业发展路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船舶配套业,已形成规模较大、品种较全的配套体系,自主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在高端配套设备研制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但进入21世纪后.日本船舶配套业在与造船业的互动发展中没能及时、广泛地实施全球布局战略.市场份额下降.  相似文献   

12.
我国船舶配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的向前推进,并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应用规模、范围、深度与航空航天及船舶总体等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次调研针对舰船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已过大半的2012年注定是世界船舶行业最萧条的年份之一。在市场需求大幅萎缩、造船及配套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我国很多船企和配套企业在几乎没有新订单,又遭遇推迟交船(设备)或撤单,资金周转及融资困难、成本上升而产品价格大跌等重重打击下,陷入停产或倒闭的困境。由于船市需求小且需求结构高端化、我国船配企业生产的产品档次基本处在中低端、拥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很少,通常预期的弱市下行业会出现兼并重组的现象在我国船用设备制造行业并未发生。  相似文献   

14.
《船舶经济贸易》2009,(3):19-20
从我国船舶配套产品进出口总额来看,2008年与2007年相比仍然保持了增长趋势,但是出口增速明显回落,这预示着近年来我国高速增长的船舶配套产业开始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15.
12月3日,第18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高级海事论坛之技术论坛——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配套设备技术研讨会召开,来自船厂、配套企业、研究院所的专家介绍了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和配套产品的发展趋势,交流了自主知识产权中速机、低速柴油机研发经验,呼吁我国船舶配套业要紧跟绿色潮流,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改进制造工艺,提升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上半年,船舶配套设备出口形势依然不乐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船舶配套设备产业存在整体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集中度不强、竞争力差等问题.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淘汰低端产品,从国家和行业层面切实加大产品研发的投资力度,在积极引进国外尖端技术的同时,努力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相似文献   

17.
一、世界船舶配套业主要竞争格局 (一)产能竞争 据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经济研究中心资料显示,2011年世界船舶配套业产值约为1100亿美元,其中欧洲船舶配套产值占48%(约为538亿美元),中、日、韩三国合计占47%(图1).世界船舶配套业已形成中日韩对阵欧洲的两大格局,且竞争还在加剧.中、日、韩抓住造船中心转移的有利时机,依靠造船工业的驱动,在产能规模上迅速提升,并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欧洲作为船舶配套设备的重镇,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凭借科技创新牢牢掌握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主动权,占据全球高端市场,其优势不断显现.  相似文献   

18.
方书甲 《商务周刊》2009,(18):87-87
在船市需求旺盛的时期,船舶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当船市急剧走低的时候,船舶制造能力相当一个时期会呈现过剩。能力过剩的造船企业不能单纯的等待船市回暖,应该分解自身的制造过程能力,通过自主研发进行产品生产的战略转移,并寻找机会求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船舶配套业是指生产和制造除船体以外的所有船用设备及装置的工业,它与船舶总装业、船舶修理业共同组成完整的船舶工业。船舶配套产品的价值约占船舶总价值的2/3,在船舶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船舶配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打造世界造船强国的必要条件。因而,总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船舶配套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来,造船材料设备费约占船价的70%.因此,船用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便成为制约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影响船舶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的船舶配套产品要与造船生产相适应,是客观规律的要求,必须不断进行调整,才能使造船与配套在不断超于平衡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