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静 《西部大开发》2010,(2):207-208
互联网正是作为一种虚拟的活动空间及人际交往的场所,以其方便快捷的技术特征和虚拟的特性,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网络交往更是以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跃然成型。本文分析了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建议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积极着手,试图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交往环境,形成全社会的支持系统,减少虚拟网络带来的人际破坏,真正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网络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挑战并带来机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应抓好以下几点:转变观念,实现学生主体性教育理念;优化资源,创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新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有助于其知识的扩容与更新;能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发挥文化的调适功能;能为大学生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为在现实生活中胜任角色打好基础;扩大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为形成和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促进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生长和个性的张扬.  相似文献   

4.
大学网络文化构成了大学生新的存在方式,对大学生的交往、学习和日常生活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大学网络文化的特性使大学生网络审美出现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模糊与转换,网络审美平民化、网络审美成为快乐审美的倾向,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作用。加强大学网络文化中的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在为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创造更大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本文从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维度出发,深入调查大学生主要网络行为特征以及网络行为背后的道德主体性状况,并由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主体性缺失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络伦理道德,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与规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诚信行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健全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悦涵 《理论观察》2023,(12):57-61
话语是思想的承载者,网络是大学生的重要生活交往阵地。审视大学生网络话语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伴随社会发展、技术升级以及个体需求的强化,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内容呈现出多种特征,这些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需要加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阵地、加强理论引领,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是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福祉,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作用有:直面内心的精神交往消除垂直交往产生的隔阂;符号化的多媒体传播削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超时空传播拓展人际交往范围;虚拟空间使自由充分交流成为可能。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有: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导致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网络交往的弱监控性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失范。因此,应从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面齐抓共管,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讨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关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交往在二者关系中产生的作用。采用由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合订而成的网络问卷对在校2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成瘾倾向和心理素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网络交往对其有一定的中介作用,不过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伦理道德,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与规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诚信行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健全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是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困难对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交往"作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理念,体现了人本化育人理念和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是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出现偏差核心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孔华 《理论观察》2014,(12):150-152
近年来,微博已成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必用的工具,这一交往媒介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此背景下,了解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微博的概念、特征以及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入手,探索性的提出应对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交往的便利,同时也引发部分大学生使用不文明网络语言、侵犯别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在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秦秋 《黑河学刊》2014,(12):99-100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拥有强烈的交往需求和较强的好奇心,这使网络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分析其原因,才能进一步提出改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中开展德育工作,应注重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应意识到主体性意识的思想方向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能力的发展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主体性精神的培养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广西高校通过校园网络在这些方面积极有效地实施了德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在发展中逐步改进。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交往在促进大学生人格积极发展的同时 ,也使部分大学生的人格产生扭曲。为适应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网络人格的形成 ,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引导 ,把网上行为与网下行为联系起来 ;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制度建设 ,强化思想引导 ,形成良好的网络品德  相似文献   

17.
赵丹 《改革与开放》2012,(8):130-131
进入21世纪,全球处于“世界一体化”阶段,新技术革命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形式——网络交往,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此时,我们借助于马克思的交往观,从而正确、科学的认识网络交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网络交往的最终发展趋向是现实交往.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以其开放性和多元性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往的重要渠道,深刻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同时,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应在整个进程中把握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等,以满足新时代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的新标准。从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消极影响分析,提出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的创新路径:利用网络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的思想引领;融合“互联网+第二课堂”拓展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践路径;提升网络素养发挥大学生社会化的主体作用。旨在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冰 《黑河学刊》2009,(8):126-127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使大学生获得了浩如烟海的知识和信息。同时,网络这把"双刃剑"也给大学生带来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网络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交往行为等方面影响巨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利用自媒体的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自媒体开展多项校园活动,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网络引导水平.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