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提出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追梦热情,成为一种新的精神信仰。当代大学生的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信仰危机。中国梦的提出则为重塑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使大学生精神信仰有了依托和追求。高校通过创新大学生精神信仰理念、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环境、开辟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的方法和途径以此来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分析大学生信仰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在生活中培养并实践大学生信仰教育;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态度强化大学生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多元化、淡化、功利化倾向,高校有必要强化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塑造大学生的主流政治信仰;更新高校信仰教育理念,突出大学生教育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信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指出,国家要注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普及;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应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史上最科学、 最崇高的信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信仰多元化、 功利化、 迷茫化、 淡漠化和迷信化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也有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有国际国内社会大背景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呈现三个特征:信仰认知上,个体信仰明确而主流价值或共同信仰缺失;信仰类型上,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主流性与多样性并存;信仰取向上,理性自主与务实功利并取。造成大学生信仰教育困境的主要因素包括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民族传统宗教惯性的影响以及信仰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只有在信仰教育中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化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创新信仰教育手段,才能真正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学时代是信仰选择的关键时期。由于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的大量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很大冲击,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困惑,开始出现信仰危机。重建大学生信仰,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信仰误区,用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大学生信仰的重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加快快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合理利用媒体,注重家庭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  相似文献   

8.
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由大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信仰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所决定的.本文先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然后指出部分大学生信仰令人担忧的状况,包括:信仰的多元化,功利化,及缺失性趋势等.最后,从高校角度中的理论教育、师资队伍、教育平台等方面提出建议性举措.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对380名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信仰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信仰呈现如下特点: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信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非主流信仰表现得很强烈;不同专业学生的信仰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顾文兵 《黑河学刊》2012,(1):149-150
信仰教育是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网络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王晓伟  刘鹏飞 《魅力中国》2010,(32):190-190
在我国社会目前的信仰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作为主导信仰的同时却又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削弱,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融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教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信仰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信仰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意义。在高校大学生社会信仰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高校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教育实践中遵循"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理服人"的原则,着重构建信仰教育机制、营造校园良好信仰氛围、构建高效信仰教育体系和不断丰富信仰教育内容,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熏陶规范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信仰,从而引导大学生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坚定对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仰,树立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生志向,进一步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3.
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式微的危机,从多维度对其进行理性审视。通过内在原因,外部困惑以及信仰教育层面的反思,探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内在根源,以此奠定现实应对之基。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信仰的体系整全性出发,拟对马克思主义体系进行创造性转换;另一方面,由理论认同、政治认同而至情感认同,构建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朱晓杰 《理论观察》2015,(2):115-117
信仰对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新形势下,尽管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的,但受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怀疑,甚至转向宗教、迷信,这需要社会给予关注,政府和高校应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改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教育对策,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力度,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金鑫 《理论观察》2014,(9):139-140
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尤其是后现代思潮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巨大而直接,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理论掌握的不牢固导致信仰建立的脆弱、教师理论层次的差异导致信仰建立的基础不牢、社会负面资讯的冲击导致信仰建立的成果被蚕食等状况,因此,从导向上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环节、培养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信仰批判选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信仰教育是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和"灵魂",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应该从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多渠道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调查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信仰上呈现出由过去的主流信仰明确,向多元化、信仰迷惘或信仰缺失转变的特点。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政治信仰、政治观及爱党教育,并不断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增强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劲  李蕊 《黑河学刊》2013,(9):147-149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出现精神危机。拜物教、意识形态弱化、思想教育滞后等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存在的原因,这需要有针对性地梳理和建构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缺失的主要特征是:信仰的真空化、信仰的冲突化、信仰的附和性等,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