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国友 《发展研究》1999,(12):19-21
当前,中央财政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旨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状况必要的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适度积极的,这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解决的只是通货收缩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为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央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政策,通过政策影响产生的效应,努力实现宏观经济的理想目标。理想的宏观经济目标是“两高一低”,即高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就业。财政政策运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理想的宏观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2.
胡进 《经济师》2002,(11):46-46,278
三年多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消费需求引致乏力是比较明显的 ,其基本原因就在于这项政策一直在“孤军奋战” ,并没有改变影响消费支出的环境。影响人们消费支出的其他因素 (如 :收入分配状况、社会保障体制、消费信贷政策和消费政策等 ) ,制约了积极财政政策对消费的引致作用 ,致使经济增长的同时 ,消费需求并没有同步扩大。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需求不足的实质是供求结构失衡的问题,因此一些学者纷纷提出今后积极财政政策应强调对供给结构的直接调节。本文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并且供给结构只能通过市场无数次的“试错”过程来进行调节,因此政府用积极财政政策无法直接调节供给结构。  相似文献   

4.
<正>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治理通货紧缩与反过剩已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从已经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来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太明显,以至有人提出“货币流动性陷阱”之说。从财政政策来看,去年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了投资快速增长。但在我国“弱财政、强金融”的格局下,靠财政增加投资的做法恐怕很难持久,而且单纯靠投资刺激经济也有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商周刊》2011,(26):28-30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表明中国正力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变财富分配失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这也将成为中国未来30年从国富到民富转型的起点。同时,“减税”而非“增支”将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2009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由“保增长”向“促转变”方向转变,在政策上,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把有效的财政政策与扩大居民消费结合起来,是我省今后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扩大民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于1996年实现了“软着路”,从而经济领域出现了消费不振、投资萎缩、通货紧缩、增长乏力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财政部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复苏和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制止了经济增长率的下滑趋势。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经济学理论及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表明,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对一个  相似文献   

8.
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6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同时又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内容主要局限于支出方面,即通过举债来扩大公共支出,投资于基础设施等方面,从而扩大内需以带动经济增长。应该说,这种以扩大需求为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正面效应是主要的,但也不容否认,这种正面效应已出现递减,其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小。本人认为如果从当前的宏观经济态势和长远的经济增长来考虑问题,这种积极财政政策正面临着需要适时从“积极介入”向“中性调节”的平稳过渡。因此,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税制改革与稳健财政政策的相互交融与互动,应该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财政政策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9.
高培勇 《经贸实践》2014,(12):14-14
2015年,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将是连续第五年实施。虽然政策名称不变,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实际内容和实施的重点将会有所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就是这对“老搭档”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0.
积极财政政策迟早要淡出,但在淡出前,对政策的认识和操作也要适当调整。要充分认识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不能过分乐观;要认识到政策的淡出是迟早的事情,但目前不宜淡出;要及时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扩大内需时,要注意刺激消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可忽视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