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科技创新需要优势互补,技术攻关需要协同作战。借智、引智成为销售华南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石化销售华南分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申报的"油气管道系统完整性关键技术与工业化应用",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这一沉甸甸的奖项,是销售华南对科技创新不懈追求的真实体现。他们通过智能驱动打造智慧管道,人才强企激发创新动力,联合创新构筑引智工  相似文献   

2.
提倡"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之时,是否意味着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可以有所削弱?纺织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在激烈竞争的后配额时代必然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然而,国家对纺织科技的投入却日益弱化,在尚未出现国际大型企业的中国纺织业,企业独立科研开发还难以起步;没有政府的持续投入,行业科技实力难以壮大。浙江省桐昆化纤集团与中国纺织科学院产研合作十余年,这种合作却因国家对纺科院资金投入的减少而悄然改变,原有合作变为买主与卖主的关系。河北保定天鹅集团公司(原定河北保定化纤厂)的"lyocell"国债项目因政府资金支持及组织管理不到位,导致"五年不成"的局面。这样的事例,在纺织行业还有多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也是导向性举措,真正落实还需要什么?"纺织行业这只产蛋的鸡,也需要喂米",政府部门下决心加大纺织科技的投入,是行业的热切期盼。  相似文献   

3.
肖利 《现代班组》2010,(1):36-36
沿阶梯刚上五楼,就有一行非常醒目的文字映入眼帘:提高工装科综合实力,树立设计者权威形象。甭问,这一脚定是踏到了中航工业沈飞工装设计科所在的地盘上了,而这段宣传语。也一定是他们的近期愿景了。一拐弯儿,我来到了科长办公室,敲门,“当当”,“请进……”一个男中音。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关键在人.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应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意愿,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采集技术中心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出"三维九法",提升了创新效能,技术...  相似文献   

5.
孟杨 《中国纺织》2004,(10):14-15
古老又现代的纺织行业需要科技创新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朱幼棣 进入21世纪,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她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创新水平和科技人才资源的情况.科技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日趋密切,科技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各行各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正愈来愈烈.因此,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各个行业,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设立了一些科技奖项.纺织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工人舞者。他们就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工人杰出代表。这无愧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骄傲。掌声喝彩声一阵阵响起,工人可以这样自豪地走进最高科技进步的殿堂。  相似文献   

7.
初入仲夏,在中核集团公司科技与国际合作部员工的工作日程表上,都统一多了几项工作——在全系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在集团公司“十一五科技规划”指导下,制定和完善成员单位的科技发展规划。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集团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中核集团公司召集总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原子能院、四○四总公司、地质局、金原铀业公司、宝原公司等20家科研院所、公司(厂矿)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主管领导就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座谈。“创建创新型企业集团”成为全系统十万核工业人心声,一时间,科技创新再度成为核…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贯彻落实科技强国战略,推动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进程,集团公司党组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出了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为推动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支持,这是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是“提出”认识世界的科学新思想、新发现、新观点、新概念、新假说、新理论,以及改造世界的技术新思路、新方案、新设计、新发明。因此,我国能否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至关紧要,能否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小投入获得  相似文献   

10.
关心民工荒,固然需要重视.其实,管理、营销、技术、设计等高端人才也要重视,同等重要. 当前,纺织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成为企业最终赢取市场的关键发力点,但注脚则是人才.  相似文献   

11.
《航天工业管理》2007,(10):44-44
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精神,结合国防科工委提出的"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基础能力战略,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和创新,在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的指导下,专家组的帮助下,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于9月21~22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高层论坛".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看望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并和他们一起座谈。江主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  相似文献   

13.
中核集团公司总经理孙勤在与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时,对他们寄予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找准方向,实现目标"的厚望.在寄予厚望的同时,他特意谈到"谋职业"与"做事业"之间的关系,这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当前世界上科技创新最成功的国家,其科技投入的数量和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更为关键的是,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美国不但在基础研究等众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尽管美国现阶段处于严酷的财政紧缩时期,但在保持美国未来的创新"引擎"上,政府的投入依然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15.
专家观点     
中国要在战略高技术上打破国际垄断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日前在北京说,在未来15年内,中国要在战略高技术上打破国际垄断,以保障国家安全,并能在重要国际技术前沿进行探索与创新。他说:“中国将针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系统集成以及前瞻性战略高技术的研究和布局。”战略高技术中的“战略”意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国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信息技术,在战略…  相似文献   

16.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有一种印象,似乎科技创新只有科学技术人员才能够参与。实际上,高级技工,特别是具有长期经验、在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工,是十分重要的。也许他们(基层工人)的一个小窍门、一个小建议就可以产生很多经济效益,因为他们是紧贴在实践上的,他们的一些创新是和企业的流程、企业的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努力,鼓励生产一线工人参与到以企业为主的创新过程中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  相似文献   

17.
在近日举行的“纤维新材料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工程前沿技术论坛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上,多位专家提到纺织行业需要颠覆性的创新来引领行业发展.其实,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喜欢把“颠覆”挂在嘴边,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他们以为只要把产品设计得更好就具有了破坏性,事实是,这与“颠覆”并不等同,光凭这一点远远称不上“颠覆”.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在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造就科技领军人物、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深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闫文佳 《中国纺织》2012,(10):108-109
获奖项目: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完成单位:苏州大学完成人:陈国强、邢铁玲、郑敏、王祥荣 “本科学生现在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按照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真正能够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应该把精力放在教学上。”这是苏州大学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第一完成人陈国强院长的原话,也正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陈国强提出给传统的工科人才一个平台,让他们的思维能够得到释放。只有在动手设计能力上创新,在思维上创新,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在进入企业之后真正做好事情。  相似文献   

20.
牛方 《中国纺织》2021,(3):92-93
一直以来,在纺织整个产业链条上,化学纤维都是科技高地,研发难度大,技术门槛高,原始创新难……一支科研团队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是更久的积累与沉淀才能攻克一个技术堵点,研发出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纤维产品。近年来,随着中国纺织行业整体科技创新从"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时代,中国化纤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也一路奋进,取得诸多骄人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