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元月,河南省农经学会在郑州市召开了农村经济改革学术讨论会,现将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一、关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形势问题 大家认为,尽管近两年,农业生产连续获得丰收,但是农业经济基础仍很脆弱,自我发展能力差,当前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首先,人口增长过快,耕地  相似文献   

2.
以有效农业金融政策促进农业优质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进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使中国走出了短缺经济的时代,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轨道。但是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国经济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中国经济需求的增长。为了中国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加大农业经济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大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制定有效的农业金融改革政策是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3.
面向21世纪的农村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面临挑战的农村工业化  由乡镇企业启动的农村工业化是在一种极其特殊的环境中取得成功的。这一特殊的环境概括而言,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曾经构筑了偏重国有重工业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了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村的工业化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当80年代初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得以全面普及,当政府为解决长期以来被公社制度所掩盖的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而减少对农村的计划控制,鼓励农民兴办乡镇企业时,严重短缺的消费品市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加上市场…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在中国未实行经济改革之前,其经济发展策略一向是重视重工业的积累,而忽视轻工业与农业。自1978年的经济改革政策落实后,显而易见,中国的发展重点并非在重工业,而是被挤压已久的农业。在“先让农民富起来”的政策下,中国在农村实行了重大的改革,通过利润诱因——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施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中国政府在农村所进行的改革,不单只提高农产品收购价,降低农村应上交的统购量,亦同时开放农贸市场,容许农民自由种植与出售,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如何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改革与发展,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式,以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以抓城市建设的力度抓农业,以解决城市低保的决心解决农村民生,深入研究“三农”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规律性问题,把握新特点新要求,谋划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农村市场体系谁来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村发展的成就,应该归功于市场化趋向改革的进步,而农村发展的问题,则应该归因于农村市场化改革还不够深入。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农村改革实际上落后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某些时期,农村市场化改革还出现了短暂的倒退。  相似文献   

7.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的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就对“多予、少取”方针的继承和深化。在内要论断,党和国家提出了实行“工业反哺是要“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涵上,“反哺”实际上就是“少取”和“多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对于在新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更加自觉地调整予”。“少取”就是深化有关政策改革,如减形势下推进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免农业税、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以及改善农义。实行这一方针,关键是明确有关认识,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8.
周晓明 《农村经济》2006,(12):28-30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历来认为所谓“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纯粹是城市和大工业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然而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走向,农业的现代化、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已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市场疲软,而就市场拉动而论,中国农村是最好、最大、而且风险最小的市场。  相似文献   

9.
如何有效供给我国农村公共产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玎玎 《农业经济》2004,(10):10-11
1.长期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方针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不足。城市公共事业国家办、农村公共事业农民办是我国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我国认为优先发展工业是现代化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催化剂,提取三农剩余支持工业快速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政府不仅没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而且将大额的三农剩余从农村农业部门流入城市工业部门,转变为工业利润和城市居民补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10多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势头,总的是好的,为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加快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仍是严峻的。一是要求农业生产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11.
韩倩  居占杰 《南方农村》2010,26(5):57-61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形成巨大反差。农村公共产品不但数量少、品种单一、供需结构严重失衡,而且供给机制很不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导致农村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工农、城乡关系也由过去的"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新型关系。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要完善财政支农的政策体系,规范财政支农行为;二是要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三是要推进农村公共产品融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正>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主题。事实上,在环境保护领域,客观存在着重企业环境管理、重工业污染防治、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而忽视农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忽视农业面源治理、忽视农村环境面貌改善的二元结构问题,严重影响城乡生态环境的统筹发展。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相比,在地方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从理论上分析探讨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可行性问题。作者认为,城市独具的优势效应,构成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城乡系统的开放与整合效应,构成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充分条件,因而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总结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这就是:顺差扩散——城市优势向农村辐射;逆差推进——农村经济向城市跃迁。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商品流通决定着生产和人民生活。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把全国的商品流通划为两条线:国营商业分管城市市场,供销合作社负责农村市场。这一格局至今仍在起作用。农村供销社的兴衰及其现状,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因此,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运作状况、近年来的改革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次伟大探索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取向的改革探索在各个领域展开,在这历史转型中,农业一马当先,走在前面。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积极探索农业和农村改革路径,其中,潍坊表现得较为突出。潍坊下辖寿光市的市场带动发展农村经济;诸城市的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寒亭区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昌邑市的乡镇龙型企业;安丘市的主导产业规模经营等,都是  相似文献   

16.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大家知道,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农户经营规模偏小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成为农业生产力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个背景下,各地从80年代中期后就开始积极探…  相似文献   

17.
周振波 《农业经济》1998,(11):31-32
诸多学者专家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农村的非农产业和城镇。笔者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渠道。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而当前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发展缓慢,“转移”的主渠道就应该发生变化,就应以农业内部消化为主渠道。一、以农业内部消化为主渠道的原因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创造性的、精心设计的农村综合发展计划,重点应放在农村和农业内部的生财之道。托达罗的这种观点值得…  相似文献   

18.
一般地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必然会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带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相应发展,它们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我们计算了若干国家干和地区城市人口比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份额变动的弹性系数.在其他国家与地区,弹性系数基本上都大于1,城市化过程呈现出比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超前进行的趋势.而中国除1952-1957年及1978-1982年  相似文献   

19.
<正>乡村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农村新型产业,特别是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尤为强劲。乡村休闲旅游业带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城市文明传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上海郊区乡村旅游供需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快乡村旅游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霞 《南方农村》2003,(3):17-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很大的比重。改革前,受城乡分割体制的束缚,农业中沉淀着大量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改革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的效率,使土地上隐性过剩的劳动力迅速显现。农民有了择业的自由,他们或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或是“离土离乡”流动到城市谋取就业。但是,由于农业人口的庞大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以及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等等因素,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获得就业,不仅事关中国农业效率、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