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蓓  孙跃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4):142-147
风险决策理论对于人们是否作出冒险行为的选择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依据前景理论,从风险偏好的角度对员工离职决策中的个体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用方差分析探讨了个体特征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用卡方检验分析了个体特征变量对离职意愿的影响,最后对风险偏好与离职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晓霞 《当代经济》2016,(13):118-119
本文通过对金融专业学生的风险偏好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前景理论对学生的风险偏好进行了量化研究,让学生更贴切地了解自己的风险态度和理解风险偏好理论,提高其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3.
笔者利用合期望效用理论与二阶随机占优理论,选取2000年~2011年的彩票、存款、股票等数据样本,对中国居民投资偏好变化规律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当前中国居民投资日趋理性,风险偏好呈现出"风险中性占主导;风险偏好居中;风险回避减弱"的现象,进而指出需要完善和规范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本文运用Probit模型、Logit模型以及Tobit模型研究了我国中老年家庭风险偏好对商业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发现风险偏好与商业保险购买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三种模型的系数分别为:0.0955、0.1509、0.0353(保费占比)、0.7649(保费支出).结论:在我...  相似文献   

5.
在行为经济学范式看来,构成一个决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决策的情景因素、个体的偏好结构和个体的信念特征,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决策模型。本文是一个基于行为经济学范式的综述,目的在于以个体决策中的情景因素、偏好结构和信念特征为核心,将与个体决策相关的各种要素综合起来,进行一个精要的综述,同时提出相关的经典决策模型,以期使读者能够对行为经济学关于个体决策的研究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委托代理关系主体的风险偏好对于双方签订的契约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简要介绍委托代理理论、明晰风险偏好函数的基础上,透彻分析了不同风险偏好组合对契约安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前从企业角度分析人才流动动因的研究较少,且样本异质性不足。使用Price-Mueller雇员离职模型原理构建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在增强样本异质性条件下,采用有序和多分类离散Logistic计量分析模型,从企业视角定量研究其不同性质、结构形式、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人才流动性风险概率和动因。结果显示:民营/私营企业、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流动风险较大,人才流动具有主营收入和人员的规模效应;各分类条件下流动影响动因差异显著,一般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较多关注薪酬福利和社会保障,科研和管理型人才更注重培训、学习、晋升机会和企业文化、制度等,同时不少人才逐渐将工作和家庭生活质量与环境作为其流动主要动因,人才流动新特征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8.
杨凡 《技术经济》2017,36(3):122-127
从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实证研究了银行信贷选择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行业层面,银行偏好于固定资产比率较高的行业,因此在信贷资源较为紧张的地区,固定资产比率较高的行业会发展得较好,可见长期内银行选择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公司层面,银行偏好于行业中固定资产比率较高的企业,而企业为了获得信贷资源也会调整其发展策略,倾向于积累固定资产。指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非银行融资渠道,减弱金融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扭曲。  相似文献   

9.
个体特征对员工创造性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5个个体特征——人格特征、认知风格、内在动机、知识、自我效能和角色认同,对影响员工创造性的实证研究论文进行了综述与分析,提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是进一步研究的基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配置功能增强,人才流动频繁的特点,本文从人力资本存在的固有属性着手,分析探讨了人力资本的精神能动性、时效损耗性、环境依赖性、综合匹配性、生物财富性、多重资本性等六个方面的特性对人才的流动趋向所产生的内在动因和影响,以供管理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个体服从理性判断,遵循选择逻辑,并据此演绎出个体行为选择分析的两种方法.但无论是基于偏好法的效用理论还是反其道而行的显示偏好理论,本质上均无法解释清楚现实中的个体选择何以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引入偏好分层理论,构建“偏好-行为”分析框架,认为个体偏好可以分为内核层、基本层、表象层和行为层四个层次,该分层的偏好体系决定了个体的知识结构,而特定的知识结构将对个体行为进行损益分析,促使个体做出策略选择并付诸行动.这一理论重新解释微观行动主体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选择问题,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经济活动中个体的目标驱动行为和规则遵循行为,从而避免新古典经济学效用分析法和显示偏好法在解释个体行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Individuals’ preferences over opportunity sets may display “preference for flexibility” which prescribes to gradually eliminate alternatives from a given set until a final choice is made. One rationale for this preference for flexibility is individuals’ incentive to postpone the final choice in order to better learn their underlying preferences over basic alternatives.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a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learning, preference for flexibility arises if individuals are risk-averse or, at least, are not very risk-seeking. Thus, individual’s attitude towards risk provides yet another rationale for preference for flexibility. One of our results is that in the absence of learning, risk-neutral as well as risk-averse individuals display the same, maximal preference for flexibility. We thank Han Bleichrodt, Robert Dur, Chaim Fershtman, Maarten Janssen, Peran van Reeven, Peter Wakker, and Timothy van Zandt for helpful comments to and inspiring discussions. We are very grateful to the anonymous referee for very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in a formal way, Bentham's statement that ‘the pleasure of gaining is not equal to the evil of losing’, which belongs to those aspects of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left aside by Jevons‘ reconstruction. Consequently, the agent’s preference order will be viewed as depending on his initial situation, and on asymmetric sensitivity to gains and losses, relative to this situation. This leads 1) to discuss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preference orders, illustrated by Bentham's analysis of the optimal labour contract; and 2) to introduce true deliberation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gap between positive choice and rival assessments of utility.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核心人力资本的知识型员工越来越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但是,目前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跳槽或离职频繁,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探讨了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并从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两个角度分析了流失的风险,最后从管理模式柔性化、组织文化人本化、激励机制动态化和职业生涯发展科学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强融资约束下,民营企业广泛实施产融结合创新发展战略,但近年来失败案例激增,其背后隐藏的关联交易、杠杆效应等风险日益凸显。聚焦民营企业中最为常见的股权型产融结合(产业资本投向金融),研究其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和治理对策。在构建财务风险测量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基础上,选取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统计检验内外部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外部影响因素中,政府干预程度对财务风险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内部因素中,产融结合程度对其财务风险的影响呈现区间差异;参股金融机构数量超过3家,财务风险会显著增加;在民营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类型中,财务风险最大的是担保机构。  相似文献   

16.
资产选择、风险偏好与储蓄存款需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以消费者最优资产选择模型为基础,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探讨了通货膨胀、股市收益波动、消费者风险偏好对储蓄存款需求的影响。2001年6月以后,通货膨胀方差下降,股市持续下跌,股市收益率下降,收益率方差也有所下降,但货币需求却加速增长。本文根据不同的相对风险回避指数,模拟了利率、通货膨胀、股市收益率、股市收益率方差等因素对2001年6月至2005年9月平均储蓄存款的影响。在适当的相对风险回避指数下,储蓄存款增加的30%左右可以由这些因素解释;如果不考虑GDP等规模变量,股市收益率下降是导致平均货币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能够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然而,目前的风险分担机制主要以“理性人”为假设,忽略了对于项目参与方风险偏好的关注。旨在建立嵌入合同双方风险偏好的风险分担决策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构建了风险分担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模糊集理论和TOPSIS技术,设计了风险分担定量模型。在该方法中,承包商风险偏好包含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业主风险偏好通过派生的三角模糊数予以表示。最后,通过实证案例对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成果为实现工程项目合理风险分担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依据决策过程理论,将业务外包划分为业务规划与选择、合同形成与签订、合同执行、外包结果评价四大阶段,并研究得出业务外包各阶段风险影响因素。基于四阶段决策过程,建立包含自律、合作和评判三大机制的分阶段风险规避模型,探讨涵括业务外包四阶段的全过程风险规避方法、步骤、措施、对策等。并从风险应对输入、风险应对控制及风险应对输出3个方面探讨了业务外包开发分阶段风险应对模型,为业务外包分阶段风险控制体系提供了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现代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迫使企业加强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本文阐述了人才梯队建设的涵义,探讨了企业信息化人才梯队的合理化组成结构及企业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路径,通过案例分析,论证了企业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路径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企业应树立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理念,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根据企业信息化人才梯队的结构组成和能力结构分布状况,综合采用各种方法,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化人才;疏通信息化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促进信息化人才的合理化流动;及时解决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企业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