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2008—2011年中小板和创业板有风险投资机构持股的上市企业IPO当年及之后两年的数据为样本,对风险投资参与和公司纳税筹划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参与以及风险投资机构持股比例高的企业,纳税筹划积极性更高,说明我国资本市场上风险投资具有的“有效监督说”假设并不成立;将风险投资机构成立时间、管理资本、已投资企业数、已完成IPO个数和IPO金额刻画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基础上后发现,风险投资机构声誉对抑制被投资上市公司税收筹划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12年我国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74家公司为样本,对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在其IPO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且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公司其盈余管理水平高于没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风险投资的认证监督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曹崇延  吴菡洁  王辉 《价值工程》2012,31(13):125-127
文章以2009年10月30日到2010年12月31日期间上市的152家深圳创业板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有无风险投资背景前提下,创业板公司IPO前是否存在正向盈余管理与IPO后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有风投背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无风投公司盈余程度低,差异显著;有风投背景的上市公司短期市场表现强于无风投公司,中期市场表现则与之相反。创业板公司存在正向盈余管理行为,且IPO前盈余管理和IPO后中短期市场表现呈负相关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银行监督力度和借款人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贷款规模和银行声誉与借款人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贷款规模越大、银行声誉越高,借款人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小,说明我国银行对借款人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另外,银行存款与贷款抵押、再融资和贷款类型等贷款特征对银行监督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起不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IPO盈余管理程度与长期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威  郝洪 《会计之友》2012,(1):69-72
文章选取了我国2000—2006年在沪市进行IPO的317家公司为样本,研究IPO盈余管理程度与IPO后业绩下滑之间的关系,旨在考察IPO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对上市公司IPO后的财务绩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采用IPO前一年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来衡量IPO盈余管理程度,以销售净利率(R OS)作为衡量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指标,对盈余管理程度高低组IPO后R OS下滑程度进行差异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IPO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长期绩效下滑程度更大。IPO盈余管理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企业上市后业绩下滑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献研究表明,PE入股是企业盈余管理重要触发因素。本文选取了中国40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了PE入股、背景、声誉、减持等变量对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IPO前,PE入股会增加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额度,对应计盈余管理却没有显著影响。同样的,长期PE及PE声誉变量对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有显著作用,但这一作用在应计盈余管理上未能体现;IPO后,PE入股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再显著,但长期PE与PE声誉变量仍然发挥了一定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声誉对于风险投资的后续融资具有重要意义,而IPO是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方式和建立声誉机会,因此风险投资机构可能干预IPO过程和价格。以A股1 040家IPO公司为样本,通过分析风投参与对IPO首日收益及其价格的影响,研究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行为。在以往学者指出我国风险投资整体上存在声誉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主要存在于民营的风险投资机构;我国民营风投通过炒作新股上市首日价格获得高额IPO首日收益赚取声誉,而不是以发行折价为代价获得声誉。文章深化了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声誉效应的相关研究,并为规范风险投资机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设计不同的指标变量考察了制造业和农业两大行业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问题,发现不同行业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手段并不完全相同。制造业类上市公司在IPO前既可能利用诸如管理费用等线上项目也可能利用诸如营业外收支等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而农业类上市公司在IPO前更多地利用管理费用等线上项目而非营业外收支等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不过其在IPO后更趋于进行营业外收支等线下项目的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9.
院基于2004 年6 月-2011 年6 月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文章从异质性风险投资机构和投资者情绪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它们对IPO 折价的影响.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指标对IPO 折价作用非常明显,首日换手率与IPO 折价显著正相关而新股中签率则相反.不同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总体层面上对IPO 折价作用并不显著,但是有过成功IPO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或者有多种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参与能有效降低IPO 折价程度.  相似文献   

10.
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1年~2007年期间在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市场上市的422家IPO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A股发行公司的IPO后市场表现与IPO前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IPO前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其IPO后市场表现就越差,即IPO前正向盈余管理将会导致IPO后市场表现变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09年我国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为样本,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的成长持续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持续性在整体上不存在明显的IPO效应,但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上市公司在IPO之后,有些实现了持续性高成长,有些则出现了明显的成长性衰退。进一步对成长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成长持续性与IPO前的盈余管理水平呈负相关,与IPO前后的主营业务利润比例的变动情况呈正相关;而公司规模、是否存在风险投资以及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变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5~2010年间有过定向增发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监管意愿和监管能力的角度考察和解释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前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①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②因为监管意愿的差异,使得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比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更好地抑制了盈余管理。③进一步区分盈余管理的方向后发现,由于监管能力存在差异,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正向盈余管理样本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内容,对我国的相关政策制定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风险投资异质性对IPO抑价的影响。本文选取2019—2022年科创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风险投资机构参与的企业IPO抑价水平会提高;风险投资机构资本背景的差异对IPO抑价率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IPO抑价水平影响最明显的是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公司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影响程度中等,独立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影响程度最低。基于此,本文认为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不同背景风险投资机构的处理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保荐人违规及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等现象引发业界对保荐人声誉的关注和研究。保荐人的存在能否缓解投资者和发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投资者持有IPO质量较高的股票?声誉较高的保荐人所推荐的上市公司IPO表现是否会更加优异?本文以2004-2012年间1 06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IPO折价为IPO表现的衡量指标,验证保荐人声誉对上市公司IPO折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荐人声誉对上市公司IPO折价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而言,保荐人经验值越高,所保荐公司IPO折价越低;如果保荐人或所在机构有被证监会处罚过的经历,所保荐公司IPO折价也会越低;但保荐人的其他特征,如性别、年龄、学历及从业背景,对所保荐公司IPO折价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A股市场IPO过程中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获取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通过选择更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划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项,将公司的盈余调整到所期望的盈余水平,该行为最终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的反应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在我国,公司融资以外源融资为主,并首选股权融资,公开发行股票可以快速吸收主权资本。但是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出现了上市当年赢利,第二年保本,第三年亏损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对上市公司IPO过程中披露的会计信息提出质疑。那么上市公司是否在IPO前进行了盈余管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运用横截面的琼斯模型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6.
张恒  卫平 《价值工程》2004,24(2):81-83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总量大约在434亿元左右。参与风险投资的上市公司共计132家,而得到上市公司支持的风险投资机构为89家。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制度的起源,以及其制度变迁等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07年至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市公司风险承受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波动性越强,其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波动性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上市公司资产专用性越强,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资产专用性与盈余管理负相关。盈余波动性和资产专用性是衡量风险承受水平的指标。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即当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越高时,其盈余管理程度越强。  相似文献   

18.
张恒  卫平 《价值工程》2004,24(3):81-83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总量大约在434亿元左右.参与风险投资的上市公司共计132家,而得到上市公司支持的风险投资机构为89家.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制度的起源,以及其制度变迁等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风险投资在我国首次公开募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经营目标和行为对我国首次公开募股公司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以2010年11月12日之前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多元回归进行的分析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存在盈余管理现象,风险资本持股并不能减少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盈余管理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我国2009-2010年进行定向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在定向增发前一年的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问题。结果发现:定向增发前一年,上市公司会通过将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相结合进行盈余管理;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国有控股公司更倾向于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有能力选择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从外部监督力量来看,债权人监督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公司实施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空间,使公司更多的转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提供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国际四大并没有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