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秘书工作》2011,(12):61-62
银行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全球性银行引入压力测试技术评估其资产组合在极端情景下的表现,最初主要是针对交易账户市场风险头寸,后来逐渐扩展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个整合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框架,分析金融资产价格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应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出各种金融资产价格冲击生成的市场风险路径,采用莫顿模型来分析银行的违约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联系,同时也估计了违约风险和存款外流的关系,通过分析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整合了传染性风险。在以上的理论分析框架下,用工行、建行、中国银行、农行和交行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测试结果显示:银行体系的系统流动性风险很低,没有银行违约的概率是99.15%,说明整个银行体系是稳定的。实证分析的结果与2008年的实际情况相符,说明文章构建的压力测试理论框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类的常规和实用方法是按照风险的性质和来源来划分,国际证券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在1994年的联合报告《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指南》中,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为五类,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我国银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与流动性冲击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的提高能够改善银行的流动性,同时也激励了银行持有更多的风险资产。流动性宽松时期,不断提升的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使银行风险资产过度膨胀,为危机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5.
《巴塞尔协议Ⅲ》是巴塞尔委员会在金融危机后针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最新改革方案,协议把对流动性风险监管提到了与资本监管同样重要的位置,这体现了金融监管发展的最新趋势。在《协议Ⅲ》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的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走向,对于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业稳健运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将财务公司流动性管理工作框架概括为流动性监测、流动性评估和流动性压力测试三个阶段,并做到"按月监测、按季评估和按年测试"。其中,流动性监测的目的是了解财务公司当前实际的流动性状况;流动性评估的目的是了解财务公司流动性状况的未来发展趋势;流动性压力测试则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7.
在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将财务公司流动性管理工作框架概括为流动性监测、流动性评估和流动性压力测试三个阶段,并做到“按月监测、按季评估和按年测试”。其中,流动性监测的目的是了解财务公司当前实际的流动性状况;流动性评估的目的是了解财务公司流动性状况的未来发展趋势;流动性压力测试则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曾刚 《英才》2013,(11):91-91
从理论上讲,流动性转换是银行的核心功能之一。但也正因为这一功能,银行不可避免地集中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冲击,这使流动性风险成为银行与生俱来的“阿喀琉斯之踵”。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载体,可以促进资源的配置,提高市场的效率。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和规避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由银行自身体系不完备造成,同时也受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为了控制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应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阐述了关于银行同业业务和流动性风险的相关概念,然后梳理了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动因、现状,以及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管理等相关文献,最后总结了关于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的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同业业务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并且对于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期权调整持续期的银行资产负债组合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迟国泰  孙秀艳 《价值工程》2006,25(11):148-152
提出了基于期权调整持续期的银行资产负债隐含期权风险控制原理,结合持续期缺口的控制和法律、法规约束等控制银行的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以贷款利息收益最大为目标,以线性规划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期权调整持续期的银行资产负债组合优化模型。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提出了基于期权调整持续期的银行资产负债组合优化原理,避免了资产与负债中的隐含期权给银行带来提前偿付风险。二是将利率结构对称原理和数量结构对称原理引入资产负债组合优化中,控制了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保护银行股东权益的安全,保证了银行资产配给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相似文献   

12.
武振昆 《价值工程》2014,33(33):157-158
商业银行肩负着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重任,但银行同时也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冲击集中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所以对其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是极其重要的。本文试着采用静态指标法从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两个角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进行度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普遍原则是:不消极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度量风险、管理风险,并通过合理地承受风险来获取与风险相匹配的回报。这与银行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讲,银行经营的目的就是在可控的风险内获得最大的利润。  相似文献   

14.
VaR模型中流动性风险的度量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虽然传统的VaR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度量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但是对流动性风险度量的考虑不多。本文归纳总结了关于如何把流动性风险度量纳入VaR模型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特点,建立了一个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调整的VaR模型,用以度量中国股票的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本文还以沪深两市的A股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考虑了流动性风险后,流动性差的股票其风险价值(VaR)显著大于传统的VaR模型测算的风险价值。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通过参与银行间合约、债券投资和银团贷款等金融交易活动,相互间结成紧密的捆绑关系,加大了金融动荡快速传导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评估银行间系统性关联。网络传导分析可以规避银行双边风险敞口数据的限制,通过跟踪银行假想的几轮倒闭外溢效应,确定商业银行TCTF风险及其脆弱性。通过对17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冲击试验,发现银行业经营稳健,随着银行同业交易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显著增强了系统性影响。监管部门应该特别关注流动性紧缩事件导致的商业银行资金展期风险,它可能成为新的系统性风险来源。  相似文献   

16.
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指导和我国银监会的监督管理要求下,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逐渐关注和重视。流动性压力测试有助于商业银行预测在市场最严酷的情况下自身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并通过主动改变管理策略防范流动性风险。本文介绍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及两者的关系,探讨了适合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流动性Beta系数的我国股市流动性风险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根据Acharya和Pedersen(2003)的研究成果,把股票的流动性风险划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以三个流动性Beta系数——"2、"3和"4作为衡量指标,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性越低的股票,流动性风险越高,而且,在这三种形式的流动性风险中,"3和"4所体现的流动性风险要比"2所体现的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长期以来。信用风险是银行业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有关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巨大,信用风险过度集中,严重威胁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金融系统的安全。另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也会影响到社会实体经济部门的正常运行,影响到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基于存款搬家现象的系统研究却没有,本文借鉴国内外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成果,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提出商业银行通过预测贷款需求、存款来源以及客户提款需求、偏好转变来建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流动性水平、流动性风险对组合投资管理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是金融资产的三大基本属性,在目前的组合投资模型体系中始终贯穿着风险和收益均衡的定价思想,却忽略了流动性因素的影响。文章在对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区分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的本质差异及对组合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为目前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入市后流动性至上的组合管理理念提供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