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整理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中原经济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93个县级行政区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对四大经济圈县域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解释了总体收入差距的1/2以上;除粤港澳大湾区外,三大经济圈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下降趋势;工资性收入的城乡差距最大,经营性收入的城乡差距最小。基于研究结论,从城乡统筹、农业数字化、县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上升,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结构的改变,并且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农村的发展。由此造成了我国乡村文化的变迁,为我国的农村文化带来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在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助推农村发展的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做好农村文化的振兴非常重要,是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还能传播并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以目前经济和文化发展而带来的文化变迁为背景,探讨一下目前文化振兴的策略,以促进农村的大发展,响应国家的号召。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在空间的集聚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在城市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乡村价值的提升与实现、"两山"理念的转化,都有赖于城市居民对乡村价值的需求,这是城市化带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城市化带动乡村振兴还包括乡村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的城市化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现有城市对乡村人口进一步吸纳的城市化路径;另一条是乡村人口空间优化基础上的就地就近城市化路径。前者取决于城乡二元制度的破解,后者则取决于乡村振兴中乡村人口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和公共服务有效覆盖的乡村群落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拉大,并在个别年份有所缩小的阶段性变动特征,这是与我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一致的。本文以历史的视角从我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偏向”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城乡居民承担改革成本的不平衡性等方面探索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各种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下,推动乡村振兴不仅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亦是实现共同富裕美好愿景的关键举措。立足新发展阶段,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及产业兴旺维度出发,竭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极具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乡村振兴驱动共同富裕依然面临乡村民生短板亟需补齐、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滞缓、绿色发展亟待提质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充分四重挑战。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进程,应建构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助力弱势群体致富增收;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充分释放数字红利;打造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共同体,以绿色发展增进农民获得感;完善多元要素保障体系,筑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根基。  相似文献   

6.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为统筹城乡进一步协调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这二者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则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主导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衔接,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共振,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规律,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黑龙江省创业农场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秉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带动了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农工市民化,实现了"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的"农垦梦",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台湾乡村文创产业相关的文献及台湾乡村文创企业访谈记录,分析得出了可能影响台湾乡村文创产业成功的因素,并通过对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影响台湾乡村文创产业的4个主要因子,即资源禀赋、产品质量、营销策略和保障支持,据此提出了挖掘在地文化、建设文创品牌、设计体验项目、创新市场模式、加强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等发展乡村文创产业振兴乡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一)旧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国的乡村建设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上半叶,乡村建设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乡村建设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产生的。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地主开始对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和民族企业实行双重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在6次产业化背景下,日本农业生产和销售环节具有显著的精益化特点,专业化的社会分工细化到每个地区的每个农户,农业教育因材而施,日本农协自成立之日起便发扬着以农民为本的精神,这些都启示中国应尽快踏上农业精益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政策制定应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农情,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成立访察小组,造访农户,体察农情和民情,发挥地方各级人大在代表农民利益中的作用。分析了有关文献和案例,论述了中国实施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没有考虑非农转移的异质性,因而无法解释中国“迁移谜题”。文章通过构建一个考虑非农转移异质性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将永久性转移和非永久性转移同时纳入理论分析,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进行再解释,并增强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缩小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均产出差距要求农业部门保持较高的劳均土地增长率,如果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由非永久性转移演变为永久性转移,农业部门劳均土地和劳均产出的增长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也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进一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两部门均衡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长期中,“迁移谜题”可能会因非农部门的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而消失,因为农村劳动力可以逐步在城镇寻求充分就业而完成永久性转移。最后,本文提供了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相关的若干特征事实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艳萍 《农业经济》2018,(12):68-7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旧的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协调思想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重塑城乡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来解决"三农"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土地确权机制以及长效增收机制的改革,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关系重构和城乡繁荣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钟敏 《山西农经》2022,(4):19-21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农业农村提出的至关重要的历史性任务,农业农村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正是抓住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将“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劳动力返乡创业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赋予了新活力,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完善农村产业格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劳动力返乡创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历史演进、影响机制和现状等,分析了乡村振兴为劳动力返乡创业带来的机遇及挑战,提出了促进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标对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文章从微观农户视角通过数字乡村整体架构,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建设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数字乡村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Kakwani指数上升0.0010。(2)分维度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经济数字化使收入差距提高了0.0009,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作用效果最明显。(3)异质性分析还发现,通过数字乡村建设,非林区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0.0187万元,非林业生产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0.0656万元,两者增收效果更明显。(4)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精英俘获,高学历农户和高社会资本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0496万元和0.0267万元,不利于弱势群体分享数字乡村建设红利,带来了严峻的收入分化问题。(5)机制分析显示,数字乡村建设使高收入农户的农业生产发展增加1.5457万元,非农就业的概率增加0.1427,从而扩大了农村收入差距。根据研究结论,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补足乡村...  相似文献   

16.
城乡协调发展是以构建新型城乡互动和谐关系为目的,使城乡之间逐步实现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本文在剖析山东城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收入差距、制度改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层面,阐述了山东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探究了山东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重在突出规划引领、保障人民权益、改革土地制度、拓宽筹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稳定中逐步缩小的态势,但绝对差距却在扩大,若考虑社会发展指标,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悬殊。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生产要素报酬进行经济学分析,发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恰好包含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并结合中国国情给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2010—2019年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能够通过调整规模经营与促进城镇化发展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在粮食主销区最显著,其次是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基于此,提出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时间节点,分析其实施以前和以后的差别,以期探究乡村振兴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变迁。[方法]文章基于CNKI网络数据库1990—2021年乡村治理研究相关文献,借助CNKI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1) 20世纪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相关研究较少。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是刺激我国乡村治理研究快速增长的第一个关键点,2002—2006年我国乡村体系研究文献突增,并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体系的困境和问题,开始从村民自治的乡政村治模式寻求出路。(2) 2006—2017年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保持缓慢推进,问题探讨更加广泛,包括善治、乡村精英、法治、治理模式、农村社区、路径和对策、自治、协商民族、城镇化、法制化、乡贤文化和新乡贤等。(3)2013年的浙江桐乡的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建设试点,又一次激活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带来新研究增长点。(4) 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为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第三个增长点,相关研究文献暴增。[结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前,乡村治理体系发展缓慢,税费改革和桐乡案例是乡村治理体系发展的两个主要的推动力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