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业经济问题》2021,(9):80-89
农村互助养老是农村社会化养老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熟人社会网络和传统互帮互助的文化传统为互助养老提供了可能,但农村互助养老过程实质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交换理念。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从社会规则、相对资源和最小兴趣三个维度探讨了农村互助养老内在的行为逻辑,总结其实施困境,并对实践路径进行探究,主要包含针对性的政策法规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济、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以及健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三点内容。同时指出农村互助养老的出发点在于为农村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服务,而其可持续性发展却在于对服务供给主体需求和相对资源的满足情况,以期为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提供可行性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式微的背景下,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也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共同体构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脱贫地区农村社会场域中,村委会的资源整合能力、乡贤在社区记忆下的自我驱动、脱贫户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基层政府的绩效导向共同推动了脱贫地区村庄互助养老模式的形成。互助共同体构建困难、供需存在偏差、资金支持有限以及运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了村庄互助养老的实践效果。因此,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合作,从制度完善、资金供给、社会动员和服务提升等层面精准施策,从而推动脱贫地区村庄互助养老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韩玉祥  甘颖 《农村经济》2022,(6):109-118
家庭规则对于家庭养老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浙西农村家庭养老秩序的建构路径呈现“规则养老”的特点。规则养老的核心内涵是通过家庭规则的制定与合法化的过程形塑家庭养老秩序,强化家庭养老功能。规则养老通过养老规则公平化、协商化、仪式化、正式化的实践过程,内在形塑了公平分配机制、自我认同机制和越轨惩罚机制。规则养老建构家庭养老的外显秩序和内隐秩序。从外显秩序看,规则养老建构盈余型的家庭养老秩序。从内隐秩序看,规则养老建构家庭养老的规则秩序、道德秩序和权力秩序。规则养老是建构家庭养老秩序的可行路径。为此,在全社会倡导爱老、敬老、孝老的各类仪式,对养老规则提供合法性支持,是找回家庭规则、重建家庭养老秩序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助养老的提出,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互助养老的相关政策,各地也有不少互助养老实践案例,但从实践看,农村互助养老还存在诸多问题。以徐州市农村为例,探究了互助养老社会资本缺失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可行性路径,对推动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我国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模式逐步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的养老难问题。互助养老起源于国外发达国家,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都存在较成熟的互助养老体系,其发展模式及先进经验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互助养老模式起到了启示作用。我国对此应加以借鉴,用于完善农村地区互助养老体系,使互助养老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6.
村规民约作为典型的乡村治理非正式制度发挥着重要的养老福利保障作用。本文通过对浙江省衢州市28个村的考察,根据村规民约与养老福利的联结度和从村规民约到养老福利的可及性,将村规民约对农村养老福利的作用机制划分为理想型、松散型、悬浮型、脆弱型等四种类型。理想型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村规民约起草修订中的多方参与,村规民约修订中对老年人福利保障的重视,乡贤能人的示范效应,村集体经济优势的发挥;松散型作用机制的主要表现为:养老福利保障推进中对村庄共同体的培育和建设,乡贤能人回村任职对村集体增收致富的带动,村规民约推行中对“量化”奖惩的落实;悬浮型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涉及农村养老的奖惩措施执行力不足,“纸面”福利与村庄治理的脱嵌;脆弱型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立约程序形式化引致养老福利内容模板化,村干部治村能力不足限制养老福利供给,村庄自治力量薄弱造成村规民约推行困难。应根据村规民约对农村养老福利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的特征,通过增强村规民约书面文本与农村养老福利内容的联结度和提升村规民约转化为实际养老福利保障的能力,引导其他类型向理想型作用机制类型转化,实现农村养老福利保障能力的再造。  相似文献   

7.
制度嵌入性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出现的机理和过程,并展望其发展趋势。制度环境是影响、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运作与发展的主导性变量。具体而言,国家在农村社会福利上的价值取向和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管理制度,以及追求自身利益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所嵌入的最重要的制度环境,这一制度环境也是影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最关键变量。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在财政、立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是推动农业农村污染合作治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内容,因此系统研究不同主体在农用地膜回收利用工作中行为模式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可为全国农用地膜污染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文章基于农用地膜生命周期污染防治的逻辑链条分析,系统研究了废旧地膜回收过程中的价值生成和绩效损失途径,提出地膜污染防治典型合作模式与治理路径。结果 废旧地膜回收机制建立初期,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导向培育环保意识和市场,通过补贴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但会降低企业核心竞争力,造成政府在生产环节的绩效损失。结论 在典型农用地膜污染治理模式中,政府主导型、混合型模式适合废旧地膜回收机制建立初期,有利于从宏观层面调动市场资源,建立起“生产—回收”的市场内循环机制;在市场内循环机制建立成熟后,一般由政府主导型转为混合型,并在混合型后期逐步过渡为生产者主导型,使得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成为一个非政府主导行为。  相似文献   

9.
农村养老一直是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何促进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是学界和业界公认的现实难题。本文以2017年全国养老服务业典型案例为分析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深入探究农村养老可持续运营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将农村养老运营扩展到基础规划、实践路径、价值共创的全流程。通过对农村养老运营流程中关键环节的解析,揭示了农村养老改革实现可持续目标的内在机制,构建了可持续的农村养老运营理论模型。研究表明,中国的现实国情由于与国外并不一样,决定了中国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养老模式,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农村养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路径,因而对中国农村养老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地区发展中面临机械化水平不高,缺少规模效益等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鉴于农村地区发展中面临的老龄化问题,积极探寻社会化养老模式也是大势所趋。为此,应发挥二者的联合发展和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在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强人们的合作互助意识;另一方面,优化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及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愈来愈多,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峻。相比较于传统养老模式而言,互助养老模式具有减轻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负担、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和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优势。然而,目前在实施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过程中,存在政府帮扶程度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到位、农村供给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基于社会支持视角,从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资金来源,加强社会宣传、提供互助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提升参与意识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从而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高其养老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2.
互助养老是近年来河北农村出现的养老新形式。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互助养老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考察,分析互助养老形式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并提出促进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行为模式表现了人们的行动特点和行为逻辑,而绩效管理常常影响组织内个人工作的行为模式。综述了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总结了赤峰市松山区乡村两级组织绩效管理实践,探讨了绩效管理下乡村干部工作行为模式分类和特征,提出了夯实日常管理基础、强化绩效导向学习、注重绩效结果应用等促进积极行为模式选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以“三圈理论”为分析框架,解析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案例,梳理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和实践成效,为农村养老和用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案借鉴。研究方法:“三圈理论”、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价值、能力、支持”维度的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模式符合政府政绩价值实现逻辑、村委会组织职能发挥逻辑、退地老人养老福利增进逻辑,主体均在模式推进中实现各自的“价值”成效。与此同时,政府、村委会、退地老人又在模式推进中进行着相互影响的互动行为,并在互动过程中嵌入利益联结机制、行政权威驱动机制、强社会关系驱动机制,共同推动了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实施。研究结论: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模式符合多主体利益及其实现逻辑,是协同解决宅基地低效利用和农村主体老龄化加剧问题的有益探索,建议持续关注农村老人需求,以资源投入和制度供给强化参与主体的利益实现三要素,保障模式的持续推进,促进农村养老和用地优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合作基金会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关利聪农村合作基金会是社区内为农业,农民服务的资金互助组织。它的建立与发展对改善和加强集体资金管理,抑制民间高利贷活动,增强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和工业部门转移就业,家庭小型化、农村人口"空心化"趋势明显,再加上"少子化",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日益突出,如何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福利供给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热点。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制度化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会化养老服务相对缺失的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以其社区性和互助性优势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创新之举和有效之策,并迅速在全国推广。作为农村未来养老的新模式,农村互助养老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思想观念、法律政策、资金保障、政府执行等现实困境,亟需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促进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妥善解决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老年群体的长期照顾问题。河南省S村幸福院NGO互助养老模式在其解决养老问题的实践与探索中产生。S村作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特点较为突出的农村,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且该地区NGO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兴起时间较早、发展历程较长,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和易复制性便于在其他地区推广。基于S村幸福院的基本情况及NGO互助养老服务运营模式,分析其发展优势与机遇、面临的劣势与挑战,并提出NGO模式下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重障碍。当前,在强调政府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通过农民组织这个渠道形成农民的互助、互救机制,以缓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具有迫切性。农村基层政府除了将自身主要精力用来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外,也要支持农民组织参与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例如参与农村公共卫生、养老、农村治安及道德教育等。发展农民组织有利于形成农民的互助、互济机制,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严重匮乏的矛盾。服务是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应有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经从物质层面逐渐转变为精神层面。受运行条件不成熟、思想认识缺乏和文化养老服务机制欠缺等因素影响,农村文化养老发展滞后。应以制度顶层设计为基础,以文化养老理念宣传为推力,兼顾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扩充,促进文化养老与互助养老模式融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养老能有效补充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探索将绩效管理理论应用于科研院所管理实践,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提升,已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论文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阐述了试行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提出了结果与过程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水产科研单位绩效管理体系以及实施做法,分析了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指标设计、绩效沟通、考核评估、结果运用等方面研究了如何进一步改进绩效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