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数字时代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以“价值—制度—技术”三重内在逻辑为遵循。然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实践面临观念与思维转向滞后、主体与权力关系失衡、制度与结构冲突制约、技术与资源整合阻滞等层面的赋能困境。为此,数字时代技术赋能应以理念为前提,突出价值引导与思维转向;以组织为根本,调整优化结构与参与机制;以规范为关键,明确主体地位与技术定位;以保障为基础,强化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为纾解路径,以此赋能乡村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赋能为基层治理带来质的变化。本文选取南京市顶山街道“一网统管”模式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梳理典型模式的主体相互关系和互动机制,并结合理论分析框架“治理主体-权责关系-互动机制-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模式优化路径,以促进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近年来,保山市隆阳区青华街道针对社会稳定、社区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因地制宜,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不断深化党建引领,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不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点赞和支持,还形成了青华街道城市党建示范。青华街道辖区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社会长治久安;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的增加各种和谐因素,以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发展活力.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因其在社会基层组织中地位最重要、网络最健全、资源最丰富且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广泛参与;如何充分发挥创新社会治理视野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激发这一社会组织的活力、有效的预防和化解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建设一个安全的社会公共体系.本文对基层党组织的相关建设方面有几点见解,希望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黑龙江省云山农场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措施、新思路,大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促进农场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数字赋能已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持,其关键不仅在于数字技术广泛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服务于数字技术应用与治理数字技术的制度容量至少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层面看,受数字技术运行机制与乡村治理客观规律的双重制约,数字技术通过提供信息、重构流程、促进互动、强化监管赋能乡村治理,但其存在明显的能力边界;从实践层面看,由于数字技术变革与乡村治理制度变革的不一致以及赋能过程中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的相冲突,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链中存在着技术能力与制度容量之间的严重失衡。消除数字赋能治理的多重困境,需要建立一整套与技术能力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构建涵盖保障数字赋能、治理数字赋能、超越数字赋能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呈现新的治理形态。本文基于对杭州市涝湖村“鹰眼盯”数字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提炼出乡村基层数字治理的三重实践机制。研究发现:互动是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字赋能使得乡村基层组织与村民之间的互动朝着互动主体自主化、互动方式技术化和互动内容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信任模式逐渐向数字信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乡村基层治理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促进了村民信任重建;整合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动态过程,通过数字赋能,乡村基层实现了空间、结构和数据的再整合。此外,数字技术嵌入也给乡村基层治理带来种种挑战,如数字“负能”、“数字形式主义”、村民数字素养差异以及长效发展困境等。  相似文献   

8.
张斌 《山西农经》2023,(22):141-14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任务,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农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具有强大生态、经济功能的林业资源禀赋可以很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文章以绵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调查数据为例,分析绵阳市林业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困境,提出了林业生态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对策,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尊重治理规律并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和回应功能要适当突破属地管理的既有做法,根据事物内在规律和治理条件的变化进行党建引领下的属性治理,以更好地推动组织资源及发展要素科学聚集并形成治理合力。行政推动和内源发展共同驱动下的“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基层党建功能化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它超越了行政区划并有效克服属地管理的局限性,是以党建力量重组治理要素,优化组织设置以及增强发展效能的一种集成型治理方式。从属性治理的视野来审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治理创新和实现路径,今后要更加注重优化治理单元、回应治理需求、再造发展条件、改革创新机制,以此持续推动基层党建组织模式迭代升级,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组织资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1.
茶旅产业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澜沧县)的传统支柱产业,现阶段澜沧县基层政府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鼓励支持以及相关互联网基础设备的完善使得澜沧县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文章基于澜沧县茶产业赋能区域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分析澜沧县茶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指出当前亟须以数字化改革推动产业转型,为传统茶产业注入新形态、新动能。  相似文献   

12.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回答“谁来种地”的问题,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下实现数字经济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融合发展,构建数字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农村与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契机来探讨数字化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模式创新,通过深度挖掘数字化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在机理,以“智农通”作为案例分析其在农信平台生态圈体系构建及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上的数字化创新模式,进一步提出数字化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实施路径,从而为实现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到农业数字化转型,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邱龙云 《山西农经》2022,(15):31-33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飞跃。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技术以多种形态嵌入乡村产业发展实践中,从多维度赋能产业发展。文章试图通过地域特点,深入实地考察,收集整理真实的数据信息,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乡村振兴现实发展图景提供基础研究;紧扣实际成效,从典型案例出发,探析黔南州乡村振兴发展创新典型经验,为破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困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回应了农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产品的缺失,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契合并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高度耦合,形成嵌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基层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楼成 《山西农经》2023,(2):120-122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资源环境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形象表达,在发挥两者原本属性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双向增益是践行“两山论”的核心所在。“两山银行”作为促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并实现两者有效“转化”的重要手段和操作平台,对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统一发挥了积极导向作用。但如何实现既有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化与信用锚定,实现生态产品的自由兑换,真正开启“两山”交易通道,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瓶颈和技术障碍。文章立足安吉“两山银行”现状,在吸收比较的基础上,从应用层面作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郝炜 《农村经济》2020,(10):114-122
城乡治理的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乡融合发展最为明显的城郊区域,毗邻的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之间由自治组织发起的村社共治展现了一种城乡一体化治理的创新实践,也提供了一种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可能方案。其中,居住方式、社区资源、公共事务、领导者、政策环境以及城乡社区组织之间的协作历史等构成了村社共治机制的生成条件,而以党建、文化、服务和品牌的村社联合为主要内容的"四联工作法"构成其运行的基本框架。同时,作为一种协作治理网络,其必然面临可持续化的挑战,而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复合功能、更新政府的治理理念,以及提升村社协作共治的治理绩效应当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山区农村社会的影响是多维度和深刻的。当前的研究多数着眼于林权改革以后农村林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对于林改对山区农村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政治生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影响缺少应有的关注。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林权改革的社会影响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林权改革既要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也要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治理,更要有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正>在国家治理的整体结构中,基层治理处于基础地位。基层治理机构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社会秩序是否稳定,广大民众对治理机构和治理者是否认同和拥护,标志着基层治理的绩效,也决定着整个国家治理的水平和状态。国家的有效治理,是从基层做起的,而国家  相似文献   

19.
刘倍贝 《山西农经》2022,(22):83-85+90
文章以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为研究对象,聚焦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以期通过分析青山村“未来乡村”发展模式及相关做法,为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有益探索,也为新时代贯彻“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提供借鉴样板。  相似文献   

20.
自然村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有着久远而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社会治理必将不同于城市陌生人社区的治理。文章以云浮市自然村治理的试点改革、推广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该模式能缘人情顺人性、能契合儒家传统文化理念,且能与现代农村实际工作相结合,是对古代乡绅宗族治理经验的传承、改造与创新。该模式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也有其可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