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包含宗法观念、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礼俗文化在内的传统乡村文化不仅对传统乡村自治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影响了现代的村民自治.在论证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村民自治制度有效衔接可行性的基础上,通过重建传统乡村文化的凝聚力、挖掘适应新时代的自治文化资源、发挥传统乡村文化的纽带作用和对传统乡村文化去粗取精等路径可以促进二者的有效衔接,进而推动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借鉴文化自觉理论对著名旅游城市泰安的各区县乡村传统文化自觉传承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村民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认知因子包括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和曲解,村民对影响乡村传统文化的因素分析,自觉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意义3个方面;村民对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行动因子包括传承乡村文化的举措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两个方面。最后,文章根据相关影响因子提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对于当前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一以1983年正式废除人民公社体制以来,村民自治的民主化制度安排,改变着乡村政治生活的传统擒,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意义浣的全面变迁,在这一背景下,农村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以制度创新和组织变迁为理论重心的研究,趋势,其中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对象的当代中国乡村政治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研究或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作为人呆,把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视为国家政权对农村深度介入的结束,把村民自治的兴起视为农村社会自主发育的开始,是市场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或以诺斯的制度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人,从制度选择、制度疏益,制度短缺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农村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多种可能;或从现代民主出发,认为当前村级治理变革的意义在于其不可估量的民主内涵,认为民主观念是村民自治这一新制度安排的根本精神,乡村政治的民主化走 和民主向核心政治结构的推进是村民自治发展的必然前景,因此深入发掘民主精神在中国农村制度化体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或从政治社会学角度出发,把农村政治“秩序和冲突”作为问题分析的重点,探讨乡村组织的变迁对乡村社会整合能力秘动员能力的影响等等。这些研究提出了许多深刻而有益的结论,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径:社会要在传统乡村秩序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推动以权利保障与民生建设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邹俊 《老区建设》2013,(22):34-36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中,社会矛盾多发,严重危及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之一,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的艰巨任务。公安机关行政调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在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的背景下,应通过公安机关行政调解专门化,明确公安机关行政调解范围,规范行政调解的程序,赋予公安机关行政调解一定的效力,确立调解无效和调解救济制度来完善公安机关行政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6.
戴明福 《理论观察》2014,(9):106-107
我国农村社会转型导致村庄秩序面临解构与重建。当传统的宗法制、行政强制等无力提供村庄必要的社会秩序时,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安排的村民自治成了村庄秩序提供的可靠力量。实践中,村民自治又面临着日益形式化的困境。协调村民自治组织载体的关系,激发自治主体参与村庄治理的热情,建立成熟的村域社会组织系统对接村民自治制度并不断强化农村社会关联成了破解村民自治实践困境与构建村庄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古就有乡治调解、宗族调解、行会调解、亲邻调解的法化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调解制度在解决民间纠纷、缓解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东方经验”,并被西方国家借鉴而有所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治国方略由“人治”到“法治”转型,使社会结构、社会  相似文献   

8.
方方 《新西部(上)》2012,(10):141-141
本文分析了当代农村复兴宗族的现代性;论证了复兴宗族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并对利用宗族力量促进乡村建设提出建议:组织、发展互助合作式的集体经济;维护乡村秩序,在乡村治理中充当重要角色;维护村民的公共利益,发展村内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9.
卢燕 《改革与开放》2014,(8):45-46,48
苗族在常年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征,X县的5个苗族自然村属于散居少数民族村庄,村庄秩序受传统因素与国家因素的双重控制。其中,传统因素通过对人们内在民族心理的统一塑造和外部行为的有效影响调解着村庄秩序。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村庄涉外交往活动的增加,国家因素对村庄秩序的有效介入弥补了传统社会调控的不足,推动了村庄秩序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邓幸俊 《老区建设》2009,(18):35-36
社会的改革变迁内生着乡村治理的内在演变逻辑。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主体也呈现出新的博弈雏形。文章试图从利益博弈视域下管窥多元利益主体格局,以多元治理为博弈旨趣,以期提出博弈有效路径,实现多元利益整合,形成最佳合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多种矛盾与纠纷,文章以京郊一个自然村落为例,通过一个旅游纠纷事件的文本描述,从事件发生的具体场域中展示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策略,并进一步指出这种行动策略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村民对旅游资源控制权的缺失,最后指出解决村民旅游资源控制权缺失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对乡镇级政权、村民自治组织和乡村社会各种组织进行改革和整合,使之形成科学合理、功能齐全、和谐协调的乡村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乡村公共权威的产生主要是内生性的,族权、绅权都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社会变迁与制度变革改变了传统中国乡村公共权威的社会基础,在国家化的过程中,乡村公共权威与乡村社会基础逐渐分离。人民公社的解体和村民自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权威来源的地方性回溯。但这种回归是不完全的,形成了国家化和地方性结合下的乡村公共权威。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是实行基层民主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目前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在职能上有错位,而乡村关系从传统的行政支配型向民主合作型转型仍存在外部制约条件,必须通过新颖的乡村关系的重建与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来建立农村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15.
生命共同体思想是解决我国乡村地区人与生态环境突出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指南。理论方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中国古代儒释道的传统思想为渊源,纠正了长期以来存在偏误的乡村生态观,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乡村生态观。实践方面,"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积极倡导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整体和要素的协调,尊重自然规律。最后,在村民思维方式、乡村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三方面论述了生命共同体思想对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引领乡村治理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建设使命型政党、服务型政党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出现传统管控方式对基层的影响力减弱、基层的治理资源不足、农民分化引起群众动员和利益协调难度加大、基层组织结构失调等问题。基层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必须进行要素整合,不断加强和提升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服务力。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的"村庄社会关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民自治主要取决于村庄秩序的建立,一般来说,村庄秩序的生成一是行政嵌入,二是村庄内生。内生的村庄秩序依赖于村庄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村庄社会关联。村庄社会关联对村庄秩序的生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村庄秩序又是村民自治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来看,村民自治与村庄社会关联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范和村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在乡村基层治理探索中具有自身特色,积累了较好的经验,是珠三角地区探索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乡村治理样本。相比于一些村民理事会的产生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范和村民理事会是典型的血缘、宗族群体逐步扩展到以村为单位的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小理事会+大理事会体现了村民理事会的组织构成特点。范和村民理事会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运作机制和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从事公益事业推动乡村公共事业发展。范和村民理事会得到乡贤助力并具有强有力的组织动员能力,做了大量工作,但更多的是体现在公益事业的物质层面上,村民理事会的作用在乡村法治和德治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相似文献   

19.
张志胜 《特区经济》2008,(12):153-155
乡村社会的排斥、农民的司法恐惧,国家法与乡村地方性知识间的张力以及人治传统文化等阻力因素延滞了现代乡村法律秩序的建构进程。唯有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整治司法腐败以及提升国家法的普适性,才能推动乡村法制现代化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民风是一个地区社会大众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风尚和精神气质。研究乡村民风建设,对于营造农村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乡村民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乡村民风建设的因素作了分析和思考,初步探讨了进一步改善乡村民风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