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是农村振兴的新机遇和新起点。近几年,广西凌云县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进程。农村发展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财政应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不断创新支持农村发展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农村发展,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财政投入农村发展情况与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当前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一些困难,如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物品短缺,地方财政困难影响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等。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公共财政等原则,并且创新财政机制支持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许晓东 《经济论坛》2006,(23):124-126
现今,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全面推进,这是造福农民、发展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工程。然而,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却遇上农村资本投入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在对资本实行市场调节的同时,必须对农村资本加强管理,增加农村资本投入。但是,原有的资本管理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需推进农村资本管理体制改革。一、现阶段我国农村资本投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和农业资本大量流出。(1)财政渠道流出。资本通过财政渠道在城乡间流动主要有流出和流入两个方面。流入主要是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包括政…  相似文献   

4.
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怡 《经济与管理》2004,18(11):34-36
当前中国政府把农民增收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支农作为政府支持农业的主要手段,对农民增收的作 用不容忽视。但中国目前财政支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必须理顺财政支农的思 路,转变传统的支农观,明确事权划分,注重支农实效,真正把支农资金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支点"上。  相似文献   

5.
建设好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力量,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文化农民素质也有了更新的要求。因此,研究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农民培养模式的创新,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陈沈慧 《发展研究》2007,(12):38-40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而当前影响农民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民权利特别是政治权利的缺失.因此,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民政治权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可忽视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费凡 《经济纵横》2006,(11):10-11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可忽视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与分步实施,政府扶持和农民集资,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与加强管理,农民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等多方面的关系问题。因此,处理好上述几个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焜豫 《当代经济》2007,(13):96-97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目前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是农村落后、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只有遵循科学的价值理念,对国家关于农村和农民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政府财政支持制度、村民自治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单玉丽 《发展研究》2006,(10):18-20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而分散的、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民难以有效承载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项目和资金的有效使用,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把创新农业合作组织体制与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台湾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有长达50多年的历史,其巾不乏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须有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更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新农村建设有着诸多的制约。文章就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影响,对提高农民素质提几点建议。稳导能  相似文献   

13.
韩焜豫 《当代经济》2007,(7S):96-97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目前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是农村落后、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只有遵循科学的价值理念,对国家关于农村和农民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政府财政支持制度、村民自治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邵彩菊 《当代经济》2007,(10):66-6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须有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更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新农村建设有着诸多的制约.文章就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影响,对提高农民素质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俊霞  王静 《经济导刊》2011,(10):14-15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步步推进,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已成为目前财政理论界研究的焦点,更是财政实务中的难点。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在于制度的完备,需构建政府调控+农民需求”相结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综合政府调控、农民需求两个因素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破解"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网工程"是于2006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新网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这项工程的最终目标应是提升中国农民的幸福指数。但是,目前对"新网工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未将农民幸福指数作为重点指标。因此,为提高"新网工程"的建设效果,应将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作为最终目标和重要的衡量指标,并且通过分析农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和农民幸福指数如何衡量等相关问题,为"新网工程"的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许开录 《当代经济》2007,(10):80-81
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现下最关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文章立足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深入剖析了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建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财权事权范围、改革"自上而下"公共品决策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由"政府选择向农民选择"、"官员偏好向农民偏好"转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反哺"的重要举措,而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其主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财政评审是财政管理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政中心工作结合更为紧密,2012年,承德市财政投资评审办公室将以建设"四型财政"为依托,全面提高财政评审服务财政中心工作能力,科学创新财政评审工作模式,优化评审工作结构升级。不断强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和监督,提高政府公共投资效益,全面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